首頁 > 歷史與傳奇 > 沙場飛將

諸葛亮為什么選擇在五丈原駐兵,和司馬懿對峙?

歷史大觀園 沙場飛將 2021-12-09 00:10:04 0 諸葛亮

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這是歷史的魅力,一起來研究下“諸葛亮為什么選擇在五丈原駐兵,和司馬懿對峙?”的話題,感受歷史的心境。?

諸葛亮為什么選擇在五丈原駐兵,和司馬懿對峙?

司馬懿率郭淮、胡遵、周當等部隨后也趕到了,也扎下營壘,隔渭河與蜀漢對峙。

雍州刺史郭淮認為,諸葛亮必然會去爭奪北原,應當先占據(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郭淮的意見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或許大家認為諸葛亮的攻擊重點要么是郿縣,要么是長安,反正應該在東邊,不會盲目渡過渭河往西去。

郭淮繼續分析道:“如果諸葛亮渡過渭河占有北原,就會在北山地區連成一片,從而斷絕關中與隴中的通道,使漢夷各族震動,使我方處于不利的地位。”

司馬懿想了想,認為郭淮說得有理,就命他率所部進屯北原。郭淮率軍趕到,立即開挖壕塹,還沒等挖好,蜀軍的一支主力就趕到了,由于有先到之利,郭淮指揮魏軍將蜀軍擊退。

諸葛亮確實看到了北原的重要性,無奈被郭淮搶先了一步,于是他改變策略,讓一部分蜀軍向西面佯動,繼續做出大舉西進的姿態,而其實想奪取的,是戰略要地陽遂。

陽遂這個地名已失考,“遂”通“燧”,可能是魏軍設在渭河沿線的一處重要營壘,位置應在蜀漢大營的東面。

魏將普遍認為,諸葛亮攻擊的目標是西圍,這個地名也無考,之前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曾分兵王平讓他占據南圍,它們意思也許不是固定的地名,是以方位劃分的營壘名稱,相當于魏軍的西大營。

諸葛亮為什么選擇在五丈原駐兵,和司馬懿對峙?

郭淮又不同意這種判斷,他的理由是蜀軍突然制造聲勢說要向西面攻擊(盛兵西行)有點不合常理,可能是佯動,敵人的目標不在西面而是東面,具體說就是陽遂。

郭淮的建議再次得到司馬懿的支持,于是司馬懿命郭淮和胡遵率兵趕赴陽遂。蜀兵果然來攻,由于魏軍早有準備,攻擊無法得手,退去。

初戰不利,給諸葛亮出了道難題,他決定也不往西,也不往東,就地屯兵。

諸葛亮讓人查探哪里適合十萬大軍扎營,很快就找到了一處合適的地方,這里距南原不遠,也在渭河的南岸,名叫五丈原。

關中很多地方稱原,如著名的白鹿原,“原”通“塬”,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

這種地勢適合于扎營,因為四面不是深溝就是峭壁,利于防守。不過,在這樣的地方扎營,必須解決好水源問題,一旦斷水,后果不堪設想。

五丈原也是一塊高出周邊的臺地,當時屬郿縣以東的武功縣,如今屬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現在它的具體位置在縣城以南20公里處,算是八百里秦川的最西端,背倚秦嶺大山,面前是渭水。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這里扎營,不僅因為其南北皆有阻隔,利于防守,而且這個地方東西也有深溝,是天然形成的壕塹。

當地人傳說,當年秦二世胡亥某年秋初的西巡,在此看到一股旋風刮起五丈高,形成奇觀,揮筆寫下“五丈秋風原”,此地因而得名。

不過,還有另外幾種說法。一是說這塊四面皆有阻隔的天然臺地平均高度為漢代的50丈,所以稱為“五十丈原”,簡稱“五丈原”;二是說五丈原的形狀如葫蘆,兩頭大,中部窄,其最窄處僅5丈,故稱五丈原;三是說五丈原地形像漢代五銖錢的“五”字,原來叫作五狀原,后誤傳為五丈原。

總之,諸葛亮率大軍駐扎之前,這里就叫五丈原了。

諸葛亮到達五丈原后,曾寫給孫吳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驃騎大將軍)步騭的一封信,介紹了五丈原的一些情況。

諸葛亮在這封信中寫道:“我不久前把部隊駐扎在五丈原,五丈原在武功縣城以西十里,武功縣城以東十多里是馬冢山,那里地勢很高,不便攻取,所以就留下來(有高勢,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從這封信可以知道,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扎營,還有一個原因是暫時無法攻下馬冢山。武功縣在郿縣以東,諸葛亮率蜀軍主力離開南原向東面來了。

諸葛亮為什么選擇在五丈原駐兵,和司馬懿對峙?

諸葛亮在軍情如此緊張的情況下給步騭寫信,說明他很重視蜀吳之間的軍事配合,通過信件隨時溝通雙方的情況。相信這樣的信件應該還有不少,只是保存下來的只有寫給步騭的這一封。

陸遜擔任孫吳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上大將軍),負責孫吳全境的軍務,他離開江陵后,孫權把防守吳蜀邊境一帶的軍政事務交給了步騭,讓他以驃騎大將軍的身份督師于西陵,與蜀漢距離最近,來往也最密切。諸葛亮給他寫信,也許考慮的是他現在的職守,也許是通過他向孫權報告情況。

蜀軍離開南原時,司馬懿曾分析說:“諸葛亮如果勇猛,就會出武功,沿著南山向東,如果上五丈原,那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看來,司馬懿擔心的是諸葛亮率蜀軍主力不管不顧地往東攻擊,如果蜀軍停下來,他倒不擔心。

這時候,秦朗率領的兩萬人馬已經趕到,魏明帝改任秦朗為征蜀護軍,所部受司馬懿節制。秦朗還帶來了魏明帝的諭示,魏明帝認為蜀軍屬于遠途作戰,他們必然希望速戰速決(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所以讓司馬懿不要急于求戰,堅守營壘,以挫其鋒,如果敵人不得進,停留太久糧食就會吃完,必然會撤退,等他撤退的時候追擊,這才是十拿九穩的策略(虜略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全勝之道也)。

這也正是司馬懿一貫堅持的作戰原則,那就是拖,直到把敵人拖垮為止。上一次在祁山,他已經試過蜀軍的戰斗力,他發現這支部隊人數雖然處下風,騎兵的比重也不多,但訓練相當有素,野戰經驗十分豐富,能攻能守,交起手來一定會吃大虧。

諸葛亮為什么選擇在五丈原駐兵,和司馬懿對峙?

司馬懿完全不擔心拖不過蜀軍,諸葛亮在漢中備戰了三年,這三年里他在關中也沒閑著,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尤其是大修水利,已積蓄下足夠吃的糧食,即使不從關內調糧,他這里也足夠吃。

司馬懿原先擔心的是,魏軍將領急于求戰,有的人未必理解拖是一種戰術,而視為膽小不敢戰,做他們的工作非常棘手。

秦朗帶來了魏明帝的諭示,這讓司馬懿心里有底多了。

眾將提出,不如在渭水北岸以逸待勞,等待蜀軍進攻,這一點司馬懿倒不同意,因為武功附近的渭水南岸一帶有大片耕田,人口也較多,如果放手讓蜀軍一一占領,那蜀軍的糧食就會得到大量補充。

所以,司馬懿對眾將說:“這一帶的百姓都在渭河南岸聚居,這是非爭不可的!”

司馬懿率魏軍主力渡過渭水,來到五丈原附近,背靠渭水也扎下營壘,形成對峙。

不過,司馬懿也有失算的時候。

扎下營壘后,司馬懿對眾將說:“諸葛亮現在果然已經上了五丈原,下一步他將渡過渭水。”

司馬懿讓部將周當率一部人馬駐扎在陽遂附近,形成誘餌,想等蜀軍來攻時從后面包抄。

但幾天過去了,蜀軍都沒有任何行動,司馬懿自我解圍道:“從這個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目標是奪取渭水南岸的原地,而不是陽遂。”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67.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