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并不按照道德原則發展,而是利益斗爭的結果。一個天才的政治家,在需要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陰謀手段,誣陷、策反、謀殺,而后大講仁義道德,以建立統治秩序。唐初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事變”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玄武門之變發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隨后,李淵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下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聽皇太子處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隋朝末年,統治者的荒淫奢侈及連年對外戰爭導致國內民變、兵變紛至沓來,各地諸侯紛紛割據自立,隋末農民大起義從611年開始,到了617年隋朝滅亡已成定局,剩下的懸念是誰能在群雄逐鹿中笑到最后,成為新秩序的建立者。
太原留守李淵在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和最合適地點揭竿而起,開始了創業的過程,他的兒子李世民是起兵的主要策劃者之一,這年,他才十八歲。
李世民出身于關隴的世家大族,其父親李淵襲爵唐國公,隋煬帝時被封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像其他關隴貴族一樣,從小就嫻熟弓馬,通曉軍事。在李世民剛剛步入成年之時,似乎特意為他準備的隋末亂世就是他得以淋漓盡致發揮的舞臺。
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領長安。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后,李淵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后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只是貴族世家中一個很平凡的人物,不過他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其中,而尤以李世民的功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敵人,像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統軍擊敗。由于封建王朝實行的是皇長子繼承制度,一旦親王聲望和力量,跟太子相等,甚至超過太子時,殘酷無情的政變和流血事件幾乎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專制政體下無法解決的死結?;谶@一原因,新興的唐王朝在建立不久就走上了幾十年前隋王朝所走過的道路,發生了奪嫡斗爭。
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秦王李世民陷入了和他父親當年一樣的左右為難中,所不同的是,他父親是為君臣之道,而他則是為了兄弟情義。在秦王府幕僚欲以死相諫之后,日后的唐太宗下定了決心。他在早朝之前兵伏玄武門,格殺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和弟弟齊王元吉。當時,唐太祖李淵正在皇宮內的湖上泛舟游玩,李世民的軍隊沖到面前,聲稱護駕,老人家這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了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立即傳位給李世民,自己退居為太上皇。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儼然就是第二個隋煬帝楊廣——雖然他給父親留了一條活路,而不是像楊廣那樣把父親活活打死,但他與楊廣不同的是:楊廣在處心積慮十四年成功奪得皇位之后,剩下的就是無休無止地發泄著他變態的欲望,短短三十年的時間就把強大的隋王朝徹底推進了深淵;而李世民則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力爭跟楊廣的不同。最終,李世民大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繼西漢王朝之后,為中國開創了長達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貞觀之治”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經過長期的戰亂,無數土地荒蕪,人民更樂于和平安定,謀生也變得相對容易等。但這些因素并不起決定作用,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才能是最主要的因素。李世民大帝和他的謀士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組成了一個高效、廉潔、睿智的管理團隊,互相勉勵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李世民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絕對權力”這根使無數君王墮入深淵的魔杖,并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他對官員們要求:“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
有一次,李世民下令男子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也應征集當兵。魏征拒絕在詔書上署敕,李世民告訴他:“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征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是你卻先失去誠信。”李世民愕然,魏征說:“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之后,又下令凡官員偽造資歷,限期自首,否則處死。限期過后,又有查獲,李世民命即斬首。大理少卿戴胄忠卻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你故意使我說話不算話!”戴胄忠說:“陛下命令,不過一時的喜怒。法律卻經過縝密研究,頒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應忍小憤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說:“你執法如此嚴正,我還有什么憂慮!”李世民又大修洛陽宮殿,給事中張玄素說:“陛下當初克復洛陽,把隋王朝宮殿全部燒掉,不到十年,卻加倍經營。為什么從前厭惡它,而今卻效法它?這種情形,比楊廣更壞。”李世民變色說:“你說我不如楊廣,那么比子受辛如何?”張玄素說:“如果不停工,就跟子受辛一樣。”李世民嘆息說:“我考慮不周到,才有此錯誤。”賞賜張玄素綢緞二百匹,立即停工。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御史柳范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長史權萬紀:“這都是權萬紀不能規勸阻止,罪應處死。”柳范說:“房玄齡還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么能單單責備權萬紀。”李世民大怒回宮,很久很久,怒氣平息,發現自己理屈,馬上再出來召見柳范嘉勉。
最嚴重的一件事發生在公元632年,這件事諸多正史野史都有記載,李世民受不了魏征的直言指責,也在大怒中回宮,一面發誓:“老不死的鄉巴佬,這回非宰了你不可。”長孫皇后見皇帝暴走,就問鄉巴佬是誰,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征,他總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
這時的長孫皇后顯示出了她完全能夠匹配名君的杰出氣質,她立即換上正式的皇后服飾,站在庭院之中,向皇帝大禮參拜。李世民大吃一驚。長孫皇后說:“我聽說,領袖英明則部下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你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賀!”李世民這才想到他自己過分,不久之后,即擢升魏征為侍中——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長孫皇后是西漢的呂后或者清末的慈禧又或者是現代的某某一類的人物,魏征會是個什么下場……得妻如此,恐怕也是成就李世民千古英名的一個重要原因。向理性屈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對于手握無限權力的封建君主來說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數百位帝王中第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然是由于他的勛業,也更是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以后所有帝王乃至今天我們所需要效仿的典范。
李世民的宗室,幾代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為鮮卑人,皇后長孫氏的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太子即后來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長孫皇后所生,由于這一緣故,加上李世民的偉大胸襟,唐初并不過分歧視少數民族。后來,為了鼓勵大臣積極進諫,唐太宗講了一句話:“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
長孫皇后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禮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冊封為秦王妃。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后宮妃嬪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后,她被立為皇后。
長孫皇后生性節儉,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后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沉默不語。
就在玄武門之變后,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并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于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于是于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
貞觀元年,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并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后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勛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并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后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后,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
貞觀四年三月,唐將李靖、李績大敗突厥,俘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萬人。如何處理這十多萬突厥降眾,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議。大多數朝臣認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嚴重邊患,今天有幸將其滅亡,應該將他們全部遷到黃河以南的內地居住,打亂他們原來的部落組織和結構,分散雜居在各個州縣,引導他們耕種紡織。這樣,就可以使原來桀驁不馴的游牧民族變成易于制伏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亦有人提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驅趕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只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眾議,主張將突厥降眾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最后,還針鋒相對地指出:“天子對萬事萬物,應該像天覆地載一樣,無有遺漏。今天突厥在窮困潦倒之時歸降于我,能將他們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嗎?”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并補充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都是愛之如一的!”(原文是:“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云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眾。對于愿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為將軍、中郎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民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將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為“天可汗”,意思為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敬若神明。
魏征有句名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至今還被我們經常引用,當時,唐太宗就將魏征的這句忠言牢記在心,有了好的指導思想,納諫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寬容也有很大的關系,當初唐太宗質問魏征:“你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關系?”魏征并不求饒,反而倔犟地說:“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不會是今天的結局。”唐太宗很贊賞他的直率,便以禮相待,根據他耿直的秉性,讓他任諫議大夫,貞觀三年又參與朝政,行宰相職權,成為貞觀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寬容,也體現在對待尉遲敬德上。原來尉遲敬德是劉武周手下的大將,在620年他和另一員大將尋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時間不長,尋相便又叛亂,眾將便疑心尉遲敬德也將要叛亂,就囚禁了他,還建議唐太宗殺掉他。唐太宗卻說:“他如果要叛亂,難道還會落在尋相的后邊嗎?”然后就放了尉遲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氣相許,請不要將這點小誤會放在心上,我絕不會聽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遲敬德深受感動,以后為唐太宗屢建奇功。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異常悲痛,他說:“人用銅(古代的鏡子用銅磨制而成)做鏡子,可以糾正衣冠;用古代歷史做鏡子,可以明辨國家的興盛與衰亡;以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過錯?,F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寶貴的明鏡。”唐太宗還去凌煙閣,對著魏征的畫像作詩一首:“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云臺上,空對余形無復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無可非議,但是其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也引來后世議論紛紛,這里著重說一下玄武門之變的前因后果。詩經云:“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可是在皇權爭奪戰中,兄弟之間的情誼變得微薄,相殘相煎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你不殺他人,就可能被他人所殺??偫ǘ?,我們認同李世民的做法,雖然他為了奪得皇位而弒兄殺弟,不少史家亦認為他的人格品德有待商榷,但我們也要肯定他于國、于民各方面的貢獻。透過歷史的記載,我們可以清楚知道玄武門之變真正的過程,過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過程最終帶來了什么后果。
中國人自稱唐人和漢人,皆因中國的唐朝和漢朝經歷百世安穩,唐朝和漢朝都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朝代。西漢的“文景之治”把漢朝推至高峰,唐朝的“開元之治”亦把唐朝推至高峰。盡管李世民所建立的“貞觀之治”不及唐玄宗建立的“開元之治”,但沒有“貞觀之治”的話,我想也沒有“開元之治”。要是沒有玄武門之變,讓建成當了皇帝的話,他能建立出“貞觀之治”的大功嗎?貞觀之治期間,中國罕有地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糧食連年豐收,而糧價持續下跌,百姓開始安居樂業。不少西方其他國家亦十分景仰中國,總盼望來“留唐”。
到了645年,日本開始了著名的大革新,幾乎是全面地學習唐朝文化,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國家制度??梢娭袊敃r的唐朝是何等令人引以為傲的,這不是靠李世民所建立的“貞觀之治”嗎?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便不可能做到皇帝,甚至會喪命,中國亦不會有如此驕傲的唐朝,讓建成這樣的人做皇帝,只會使中國成為西方其他國家恥笑的對象,而不是成為他們羨慕、模仿的對象。在中華民族長遠的歷史而言,有一個盛世的唐朝是令中國子民值得自豪的。“貞觀之治”為中華民族長遠的歷史寫下光輝的一頁,但想一想,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的話,會有這樣令人自豪的“貞觀之治”嗎?
評判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只用道德標準,而要根據他的全部功過。尤其是對帝王和政治領袖,主要要看他對當時的社會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而不必過于注重他的個人品質或私生活。盡管李世民是以殘酷、卑劣的手段成為唐太宗的,但唐太宗的歷史貢獻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lscq/rczk/28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