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與傳奇 > 人臣政客

如何評價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

歷史大觀園 人臣政客 2021-05-20 11:52:15 0 曹操

曹操這個人,因為他那句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影響,很多人都不太喜歡。他的野心亦能體現在他的生性殘忍,為報父仇,攻城屠殺百姓數萬,無辜的殘骸把汜水都堵得水泄不通??墒撬男鄄糯舐砸廊粸槲覀冎两駛黜?。

如何評價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

曹操,小字阿瞞,所以叫曹阿瞞。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出生于一個顯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十常侍中的一員。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認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長子,他“少機警,有權術”,自幼博覽群書,善詩詞,通古學。曹操也有過人的武藝。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未被時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橋玄一見曹操就大為驚奇,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隨之,橋玄又讓曹操去拜訪漢末主持“月旦評”的名士許劭,許劭評價曹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漸知名于世。

靈帝熹平三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族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懸于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实蹖櫺业幕鹿馘看T的叔父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處死。于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有縣十余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長吏八名,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托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中平五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中平六年,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后又殺太后及少帝,自稱相國,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愿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曹操到陳留后,“散家財,合義兵”,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軍隊,討伐董卓。獻帝劉協自被董卓劫至長安后,一直處于顛沛流離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獻帝終于回到洛陽。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是一片廢墟,百官沒有地方居住,“披荊棘,依丘墻間”。洛陽也沒有糧食,“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饑死墻壁間”。

早在初平三年,曹操的謀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戰略性建議,曹操深以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獻帝。隨即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將侯成、宋憲等生擒呂布謀士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處死,收降呂布將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從客觀條件上說,曹操本處于劣勢,但由于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采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于贏得了勝利。官渡一戰,曹操擊潰了最大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復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鋒轉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這時,官渡之戰后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于樊城,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將劉備追上,并將其軍擊潰,隨后進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進軍威脅了孫權的統治,孫權命大將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聯軍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與孫、劉聯軍交戰不利,暫駐軍于烏林,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后借助風勢,直向曹軍沖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陸路撤回江陵,遂撤軍北還。

赤壁大敗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死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這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操是歷史上著名的奸雄,他的文治武功在亂世的東漢末年是首屈一指。史書評論他“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挾天子以令諸侯,此為孟德雄才大略之體現,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韜光養晦,不爭一時之得,深謀遠慮。在亂世紛爭、群雄并起的三國時代,曹操沒有稱帝,雖沒稱帝,干的卻是帝王事業,有一番大的作為,其政治和軍事成就遠在當了皇帝的劉備和孫權之上。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當時若沒有曹操這個重量級人物,那天下不知會冒出多少個大大小小的皇帝來,百姓們還不知會受多大的罪,吃多少的苦??墒侵钦咔],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無意是他吃敗仗的原因。

很多人都認為曹操是反面人物,那是受了《三國演義》里“尊劉貶曹”的影響。小說畢竟是小說,許多情況下作者都丑化了曹操。但實際上曹操是一個偉大的人,他既奸詐又大度,才華出眾,愛讀兵書,愛惜人才,又有雄心壯志,而且從不因為別人對他的羞辱或是他打了敗仗而難過,總是一笑了之,就連詩詞中都透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去敬重嗎?

似乎除了《三國演義》與《曹瞞傳》這兩本明顯帶有感情色彩的書之外,其他書籍在“曹操”這個名字的背后都有如此的字眼: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曹操的一生是戎馬的一生,他的軍隊踏遍了整個中國的北方,使得北方一統。與此相比,中國的南部還在四分五裂,戰亂不斷。

說他是政治家,因為他在外交方面對匈奴及西域各國恩威并用,收復北方失地;在內政方面整頓吏治,實行屯田,使得曹魏的經濟一直是蜀漢和東吳望塵莫及的。

說他是軍事家,他有著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在軍事實戰方面,他討黃巾、逐劉備、滅呂布、平袁紹、敗匈奴,尤其是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也是由他親自一手指揮的。在軍事理論方面,他親自注釋《孫子兵法》,又著有《孟德新書》,堪稱軍事方面的集大成者——甚至讓另一位軍事天才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曹孟德用兵真如神也!”至于赤壁之戰的失利,有他個人的失策與客觀環境的制約,他的過于高估自我能力而粗心大意才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當然不能說拿破侖有滑鐵盧之敗就不是軍事家,因此曹操一生的戰績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是當之無愧的杰出的軍事家。

說他是文學家,因為他和他的兩個兒子所帶動的“建安風骨”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成就之一。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無一不在曹魏的勢力范圍,這是因為相對穩定的北方有文人們賴以生存的文化氣息。即便是在《三國演義》這樣明顯尊劉抑曹的主題下,依然有曹孟德橫槊賦詩的浪漫景象,誰又能否定曹操身上散發的文人氣質呢!在反董卓聯盟分崩瓦解之時的那首《蒿里行》,可謂是他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最真摯的表露: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帝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是古往今來的天才詩人,他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詞。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蹊徑,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需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梢姴懿俑挥袆撔戮竦拿窀?,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亦影響了后來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風。

中國歷史上不乏愛寫詩的皇帝,著名的有南唐的皇帝李煜。但李煜的詩前期多是吟風弄月,成了俘虜后,又沉浸在亡國之痛中,雖是大家,但格調低沉。后來有一個詩人皇帝乾隆,他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詩。中國歷史上還有幾個皇帝,因僅有幾句不是詩的詩而留下了詩名,如劉邦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還有一個宋太祖,僅有一句話:“恨不能提長槍取下天邊月亮!”就在江湖上留下了詩名。這根本算不得詩。

曹操戎馬一生,雖寫詩不多,但篇篇都是被后人千古吟唱的精品。著名的有《蒿里行》、《短歌行》、《觀滄?!?、《龜雖壽》等,這些詩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熠熠生輝。曹操的詩自成一家,集情、景、趣、志、意境、氣魄于一體,語言古樸、氣勢宏偉、內涵厚重、悲涼慷慨、跌宕起伏、深沉雄壯。曹操在詩歌創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與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相比,絲毫不遜色半分。

曹操的散文也非同凡響,當代文學巨匠魯迅稱曹操是“文章改革的祖師”。在他的影響下,其子曹丕和曹植均以文才蓋世。曹氏三父子是建安時代的文壇領袖。他三父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完全可與后來的蘇洵三父子媲美。若加上政治、軍事方面的成就,那么蘇家三父子不能望曹氏三父子的項背矣!

魯迅說:“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歷史上的曹操與戲曲小說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應該還曹操以本來的歷史面目。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這是魯迅對曹操的一個總的評價。曹操為什么是一個英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他能順應歷史潮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曹操出身低微,為當時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齒,袁紹就公開罵他是奸閹遺丑。曹操自己也不無遺憾地說:“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但他并不因此而卻步,而是堅決地與那些豪族集團進行角逐。

魯迅說:“在他的統治之下,第一個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嚴的,因為當大亂之后,大家都想當皇帝,大家都想叛亂,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使用刑名這個工具,抑制豪族集團的勢力,維護自己的權威,取得很好的效果。

當然,曹操有他的負面,這也是許多反感曹操的人士抓住不放的地方,那就是他的野心和他陰險毒辣的一面。“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錯,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錯。有句歇后語就叫“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這也是突顯曹操個人丑陋面的一句話,真是胡亂殺人還找到了“理論根據”。他殺呂佰奢全家,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此前的皇帝胡亂殺人后,多多少少有負罪感,而曹操在“光輝理論”的指導下,殺人后還心安理得。后來的皇帝們動不動就割人頭,不能說不是在“曹孟德思想”指導下干出來的缺德事。

有的人認為對曹操的贊譽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殺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親曹嵩報仇,曾經血洗徐州和從雍、涼逃難來的手無寸鐵的百姓,屠殺的黎民達到幾十萬之多,“泗水流之不暢”(《后漢書•陶謙傳》),足見當時殺人場面之慘烈。這件事暴露了曹操內心深處的兇殘。曹操也有鎮壓農民起義軍的罪行,他的雙手沾滿了黃巾軍的鮮血。

其次,曹操個人作風也有很大問題,曹操這個人非常好色,雖然圣人有“食色性也”的高妙論調,但曹操為了女人確實到了瘋狂的地步。征戰張繡時霸占其嬸母,打呂布時強占其部將秦宜祿的夫人。雖然不是很壞,可在道德問題上,是應該予以譴責的。

最后,曹操為了自己的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屠殺了許多文臣武將??兹?、楊修、崔琰等對曹操有極大貢獻的手下也盡死其手,驗證了封建統治者能為我所用留之,不用則殺之的惡劣作風。

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于主流的東西,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類型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作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余年的名義上的國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政治上的壓力與內部矛盾的激化程度是其他如同劉備、孫權等諸侯無法想象的。曹操在特定的環境下作出的決定既有殘忍的一面又有無奈的一面。鐘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么,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至于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損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書》:“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武帝紀》注又引《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系于被劫之后,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峨s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后,還是很快就感到悽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于誤會,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于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芍@話是不可靠的。

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乘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采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作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

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兗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后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后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擒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后,“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托,并無背負之事。

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后。”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曹操還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

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逸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賅全了。

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梁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兹诩炔荒茏粤Ρ>?,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托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于歷代開國帝王,因鏟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曹操的污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于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于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于《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作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

曹操還曾有“圍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陳壽在評論曹操時,極稱贊其謀略、權變、法術和用人、創業的功績,但從無一語贊及他的品德。

《三國演義》里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唯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164.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