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王莽是政治上的野心家,道德上的偽君子,殘忍的瘋子,無能的蠢材——世人多這樣評價。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至少有三十年,王莽一直是天下君子的楷模。他謙虛禮讓、勤奮博學、生活儉樸、樂善好施,在忠、孝、仁、義各方面都有值得稱道的事跡。儒家學者在評判這段歷史時,總是強調王莽的“篡位”,仿佛這么說就可以順當地推理出:王莽在三十多年間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實現他稱帝的野心而假扮儒生。退一步講,就算他是為收買人心而作的偽裝,能裝到這個份兒上也足夠了。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從周文王以后,唯一的以大學者的身份而成為皇帝的人,像他這樣書呆子式的理想主義者,中國歷史上也只此一例。
篡位是無疑的,只是當時確實得到了上上下下大多數人的支持。至于他的政策,說復古可以,說超前也未嘗不可。
歸根結底王莽是個理想主義者、一代大儒,據說他死的時候很多儒生和他一起殉難,只是政治上太幼稚,掌權前給人過高的希望,掌權后又給了人太大的失望,落差巨大也是他身敗名裂的原因之一。光有好的愿望及理論上良好的政策,卻不考慮實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結果是比不實行這些政策更加糟糕。王莽的例子應該讓后世激進改革者引以為戒。
霧里看花,水中望月,這恰恰是理想與現實的鮮明對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的憧憬,可他不是我們所論及的。我們要說的理想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大同”、“烏托邦”、“太陽城”,他叫人喪心病狂,為此不惜白骨遍野,血流成河,而贊歌不絕。
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王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他處處被他的理想愚弄,反過來,他又處處拿這個理想去愚弄別人,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感受到為理想奮斗的快樂,西漢帝國的亂攤子終于被他理出個眉目來,這不是理想的力量嗎?但是作為西漢的掌舵人,他卻又必須是個現實主義者,他時時感到現實總在迫使他用理想所不允許的手段去實現理想。理想讓他“仁”,他常常“不仁”;理想讓他“義”,他卻常常“不義”;理想讓他“禮”,他常常“不禮”;理想讓他“智”,他常常把它變成“詐”;理想讓他“信”,他卻常常“背信”。
王莽的確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下野時竟有成千上萬的人為其請愿訴冤。他為西漢后期的積重難返的政局,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那時他不得不面對現實,當他和平奪權,避免了“亡,百姓苦”的悲劇,榮登大寶之際,他便把自己的理想付諸實施,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遺憾的是王莽失敗了。王莽新朝的沒落,也摧毀了王莽一世的美名。
王莽起初絕沒有想做什么皇帝,事實也正是如此,王莽直到三十歲,才憑借他是王太后侄子的身份,被封為新都侯。此后,王莽發奮努力,步步高升。再是春風得意,他人生的最高目標也不過是想效法周公,做一個完美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那個窮奢極欲、綱紀崩潰的時代里,王莽就像一個高明的演員,給人們留下了動人的造型。他恭儉勤政,大義滅親,準確地俘虜了民眾之心。有人說王莽是在處心積慮地篡位,但實際上,他更像是被民眾一步步推到皇帝的寶座。如果不是后來的朝政沒落,王莽注定是一世明君。然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民眾可以用最華麗的語言為你歌功為你頌德,民眾也可以用最惡毒的詞語來咒你、來罵你,直至要你的頭顱。王莽成了后世唐太宗警世名言的最好印證。由于朝代的滅亡,王莽親政的所作所為,良苦用心,一概被曲解成另有圖謀,于是“篡逆”這個蓋世罪惡順理成章地戴到了王莽頭頂。
王莽本是皇帝的親表哥,誰都會以為王莽是在錦衣玉食中長大的,其實遠非如此。父親去世時,王莽剛剛四歲。那時候,王家還沒有發跡,出門連馬車都沒有。后來,姑姑王政君被選為宮女,又成了太子妃,王家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直到王莽十四歲時,王政君成了皇太后,王家才突然顯赫起來,五個叔叔同日封侯。
在漢朝,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王莽的叔叔都進入決策層,連帶著眾多的表兄表弟也都迅速入仕,整個朝廷成了王家的天下?!稘h書•元后傳》描寫王氏一家的熏天氣焰時說:自此時起,朝廷要官都出自王家門下。王氏一族,窮奢極侈,各路官員賄送的奇珍異寶,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數十人,奴仆以千數。羅鐘磬,舞鄭女,作倡優,狗馬馳逐;大興土木,樓閣連屬彌望,假山高臺,凌駕于長安城除皇宮外所有建筑之上。
這些雄偉的建筑中,卻找不到王莽的家。由于父親早死,王莽家并沒有享受到封侯的待遇,只是得到了太后的一筆定期補助。姑姑和叔叔們忙于扶植私黨,攬權納賄,大興土木,幾乎把這對孤兒寡母給忘了。沒有權力自然就缺少收入來源,和叔叔們比起來,王莽母子的日子相當清苦。
貧困因為對比而放大,傷害因為敏感而更深。對早熟的王莽來說,由地位及貧富差距而引起的屈辱感無疑是早年經歷中的重大心理事件。
貧困和苦難會賦予人正義感的說法至少在王莽身上得到了驗證。因為他們,王莽終生厭惡鋪張和招搖。孤兒往往天生嚴肅,眼神里有一絲憂郁的底色,生活早早就教會他們如何應付挫折。王莽學習非??炭?,他深知成績對自己的重要性:這是他個人奮斗的重要資本。與權力中心的遙遠距離形成了強大的張力,深刻的屈辱體驗化作了向上攀登的不竭動力。地處孤寒冷眼旁觀使他觀察到了社會的黑暗,圣賢的教誨灌注給他巨大的道德激情,而不幸的生活又鑄造了他堅強的意志。“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賞信修睦,選賢與能”,這些話在他口中讀出來異常的慷慨激烈。他希望自己的智商將最終幫助自己走入權力中心,把這些寄生蟲一樣的表兄表弟踩在腳下,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公平、更合理,而自己也最終將留名千古、光耀萬世。這個時候的王莽是理性的。
受到整個家族的影響,他也想像他的伯父、叔父們那樣,把持朝政,主宰朝綱。為此,他恭儉克己,盡可能去獲得名譽,以求人們對他的好感。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不像其他諸從兄弟那樣去夸侈斗富,他主動擔負起全家的生活重擔,他孝順母親,尊敬寡嫂,養育孤侄,使家庭和睦。他生活儉樸,待人謙恭和藹,友善鄉鄰,經常受到鄉里夸贊。同時他勤奮好學,拜陳參為師,學習《禮記》,專心研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策,由此,王莽在家族中和社會上都贏得了聲譽。
王莽還工于心計,城府沉深,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改變自己的地位而出人頭地,光靠讀書和上述其他方法還不行,還必須得到有力的靠山,也就是說,必須能得到伯父和叔父們的提攜。因此,他對各位伯父、叔父刻意孝順、恭敬。其伯父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生病時,一連幾個月衣帶不解,顧不上寢食梳洗,因而蓬頭垢面,憔悴不堪??吹街蹲尤绱诵㈨?,王鳳非常感動憐愛。臨死之前,王鳳對前來探望他的王政君說:“王莽茂才有賢德,望太后與皇上重用”。王鳳死后,漢成帝任王莽為黃門郎,后遷升射聲校尉。王莽的叔父王商,上書漢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封邑分出部分來給王莽。公元前16年,漢成帝下詔封王莽為新都侯,不久,又遷升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漢成帝對他也很器重,朝廷上下是交口稱贊其美名,因此,王莽的聲譽已經開始超過了他的伯父、叔父們。
王莽為了求名,不惜用一些小事來表示他的與眾不同。他不僅敬養寡嫂,而對侄兒王光關心備至,送他到博士門下讀書,趁休息之時,還特意“振車騎,奉羊酒,勞饋其師”以及王光的同學。王莽還特意為長子與侄子在同一日完婚,廣延賓客,禮儀十分周到。席宴間,王莽幾次離席,去給生病的母親服藥。因此,人們交口稱贊王莽的“賢和孝”。
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馬,掌握了朝廷大權,此時王莽才三十八歲。為了使自己的名譽超過伯父、叔父們,他更加克己不倦,以擴大自己的影響,他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有一次,王莽母親生病,公卿列侯派遣夫人探問,這些夫人個個衣著華貴,珠光寶氣,乘著華麗的車子,來到大司馬府第。王莽的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衣不曳地,布蔽膝”,人們以為是婢女,后來經過交談,方知是大司馬夫人,無不為之驚訝,從此,朝野上下無人不知大司馬家庭儉樸。
公元前7年,漢成帝病死,太子劉欣繼位,是為漢哀帝。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親丁太后兩家外戚得勢,便與王氏外戚展開了激烈的奪權角逐,在此情況下,王莽以退為進,辭官回到自己的封地新野都鄉,閉門讀書,暗中注視朝廷政局的變化,同時還在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
王莽重新執政后,擁立劉衍為漢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稱制,實權掌握在王莽手里。王莽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并且駕馭漢家皇帝,操縱治國大權,從而使自己能夠登上皇位以代漢。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植自己的黨羽,任用自己的親信為朝廷重臣。又將成帝的趙皇后、哀帝的傅皇后貶為庶人,逼令自殺。
隨著王莽地位的逐漸增高,王莽企圖代漢的野心越來越強烈。公元8年,王莽開始策劃登基大典,準備做真皇帝了。此時,為討好王莽獻符命的人越來越多起來,“漢家天下氣數已盡”、“假皇帝當做真皇帝”的讖言風行全國。
有人制造一只銅匱,送到漢高祖祠廟,內裝兩卷圖讖,一道寫著“天帝行璽金匱圖”,一道寫著“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書中說王莽當為真天子,并寫有值命大臣十一個人的名字,其中有八個人是王莽的親近大臣。王莽得報后,直奔高祖廟拜受“金匱”,并往謁太皇太后,表示自己當服從天意,受禪為帝。王政君聽后大吃一驚,正想駁斥,王莽已去,隨后讓王舜索求玉璽。王政君怒罵道:“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天下豈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璽為,而欲求之?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王政君一邊哭一邊數說,左右侍從都跟著哭泣。王舜也俯首傷心地說:“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王政君聽了王舜的話,恐日后王莽使用暴力脅迫她,不得已把玉璽拿出來,狠命地摔在地上,惡狠狠地說:“我老將死,看汝兄弟能不滅族否?”王舜拿到玉璽,報告王莽,王莽欣喜若狂。
公元9年元旦,王莽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禮,成為一朝開國君主,改國號為“新”。
王莽經過多年堅忍不拔的努力,從恭儉克己做起,一步一步從比較低微的人,逐漸升遷,到掌握朝政,最后終于如愿所償,實現了自己的野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天子寶座,以其計謀,開一代新朝。
王莽篡漢后,試圖按照古籍中所記各種制度,改變漢制,以為這樣可使天下大治。他坐上皇位后,竟是那樣的含辛茹苦,那樣的殫精竭慮,那樣的拼命奮斗。他俯視天下,心中涌起的是滿腔慈愛。他要對得起可愛的子民,于是激情燃燒,日夜工作。他召來博學的大臣儒生,像一群考據學家,在語焉不詳的經書中艱苦跋涉。于是一項項措施出臺了。
他出臺的措施不可謂不英明,請看:
一、恢復了上古的井田制,均分天下土地。
二、禁止奴隸買賣,讓三十六十萬奴隸獲得了解放。
三、政府壟斷經營鹽、酒、冶鐵和鑄鐵,防止富商操縱市場,勒索百姓。
四、從皇帝到百官,都實行浮動工資制。百姓豐衣足食,工資就高;百姓餓肚子,官員也要跟著餓。
五、改革了全國的官名。
六、嚴懲官吏腐敗,建立舉報制度。
……
他興致勃勃地策劃著建造一座象牙之塔,他的思緒回到了書生時代,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從形式主義中獲得巨大的快感,并體驗著創世的無比光榮。“無限的權力足以把任何明智的人變成瘋子?,F在,他已經沒有任何顧慮,沒有任何限制,多年來積蓄在胸中的種種夢想,洶涌而出。他把帝國變成一個巨大的實驗場,來實驗他的種種天才構想。”這確實是一套理想主義的施政綱領。然而,王莽的理想很快到了爪哇國去了。
這就是天真的王莽,就是書生做皇帝的悲慘下場。
中國的書生就是如此,中國的許多古書也教人如此。王莽是最典型的犧牲品。所以說,書生只能搖旗吶喊,不能親為開國皇帝,只能為完善的道德做些潛移默化的工作,不能直接發號施令。這就是書生的品格,書生的本色,一旦沒有了這個本色,丟掉了這一品格,他就不是書生,就變成了官僚或是政客。
王莽失敗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改革構想過于超前。有人說王莽是最早的社會主義實踐者,他的平均主義理想、計劃經濟思路,以及建立國家銀行等頗為現代的行政措施確有幾分社會主義色彩。這些改革措施對于當時社會的種種迫切問題來說,無疑是具有相當強的針對性,可惜,他沒有現代技術手段作為支持。像貸款利息的計算以及貨幣改革的推廣,涉及復雜的成本會計,需要大批專業人才,當時的社會根本無法提供。在缺乏基本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改革,造成的唯一結果當然是混亂。作為一個不錯的醫生,他對西漢末年社會病情的診斷是基本正確的,但是他的手術方案卻太大膽了。在沒有麻醉藥、沒有止血鉗的條件下,他就試圖對病入膏肓的社會動大手術。
二是他過于迷信嚴刑峻法和道義,卻忽視了自然形成的社會慣性和人的自私本性往往更有力量。王莽堅信好的出發點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基于人性善的信念,他對全國人民的思想覺悟也抱以過高的期望。他認為他們能夠理解改革必然帶來陣痛,能夠支持他共渡難關。然而問題是他的手術刀所帶來的劇痛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諸多改革措施過急過速,平均土地、解放奴隸等出發點良好的改革措施,由于沒有配套措施的跟進,結果卻是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導致改革失去社會基礎。比如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賣身為奴的唯一生路。
自恃正義在手,王莽無所畏懼。對于所有的反對聲音,他的唯一對策就是鎮壓。王莽為了維護自己的詔令,命令“敢有非井田圣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夷,以御魑魅”。即誰反對,就把他流放到邊塞去充軍。于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王莽篡漢”一說在中國流傳甚很廣,幾乎成為定論。班固在其所著《王莽傳》中的最后評語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才,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愿,以成篡盜之禍。”“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王莽是一個最大的政治野心家,也是西漢末封建貴族集團中一個較有見識的人物。在封建正統史學家的筆下,王莽一直被描寫成為一個典型的偽君子、篡竊者而受到譴責和辱罵。實際上“王莽篡漢”這件事對評價王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莽改革,因為這件事關系到當時人民的生活。當西漢統治集團腐爛到發臭的時候,王莽能看到當時社會的主要危機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大批農民奴隸化,因而提出改制的問題,這不能不說王莽是一個獨具卓見的人物。王莽改制的主觀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農民的利益,而是企圖犧牲個別大地主、大商人的眼前利益來重新穩定瀕于崩潰的整個地主階級統治,但在客觀上是對農民有利的。正因如此,他遇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頑強反對而陷入全盤失敗。至于王莽對他的每一項改革,都附會于圣經賢傳上的說教,這不是復古,而是托古改制。因為自漢武帝尊儒術、黜百家以后,儒家學說取得了最尊崇的地位,王莽抓住這面旗幟,就可以把他的反對派放在不合法的地位加以制伏。
王莽生在西漢王朝搖搖欲墜的時代,他憑借顯貴的出身和皇太后的庇護,勾結部分大商人大地主結成豪強集團,用“巧言令色”的行徑騙取了中小地主和部分人民的同情,獲得了政權,建立了新朝。在新朝統治的十五年中,王莽推行了一連串的復古改制,在經濟上,以《周禮》中所敘述的封建初期的井田制度來解決當時的土地問題,用不準買賣人口來解決奴婢問題,前者是復古,后者僅僅是形式上的規定,自然都行不通。以小易大,用輕換重的錢幣改革,再配合五均賒貸,使人民不論在交易中還是在貸款中,都遭受深重的剝削。在政治上,王莽也一味地“矯托天命,偽作符書”來實施地名、官名的更改,頻繁瑣碎,只能造成無聊的紛亂,毫無實際意義。很明顯,王莽在政治和經濟上的一切改革措施,無不給人民帶來嚴重的災難,除了成為全國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索以外,別無可取之處。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于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西漢的官僚貴族和地主豪強也紛紛打出反莽旗幟。地皇三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率大軍討伐赤眉軍,在成昌被赤眉軍打敗。次年,派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發州郡兵四十二萬,包圍綠林軍于昆陽,又遭到綠林軍內外夾擊,全軍覆沒。綠林軍乘勝分兩路進軍,一路北上攻洛陽,一路西向攻長安。當綠林軍進抵長安附近時,王莽驅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擋,但囚徒軍一過渭橋,便立即嘩變,掘毀王莽祖墳,焚燒九廟、明堂、辟雍。長安城中的人民也群起暴動,配合變兵攻入皇宮。王莽逃至漸臺,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遂告滅亡。
王莽的頭顱被懸掛在城樓上,幾個時辰之后,就被人們取了下來。人們把這個頭顱當成了球,每個人都爭著上前踢上一腳,不久就踢得稀爛。有人把王莽的舌頭從口中剜出來,似乎只有這樣的舉動,才能解除人們內心的痛恨。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人是有史以來最壞的人,就是他,試圖剝奪他們的土地,并把他們關進監獄。他們還告訴孩子,最大的罪惡是篡逆,而這個人就是最丑惡的篡逆者。他們搜腸刮肚,在公開場合,尋找出最惡毒的詞語來咒罵這個人。似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讓自己忘記,當初正是他們自己,把這個人送上了皇位;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篡逆的罪惡感中解脫出來。
王莽是一個企圖以復古“改制”來解決當時嚴重社會危機的悲劇性人物。王莽代漢以后,為了從社會危機中找出一條出路,便進行改制。他企圖恢復古代的井田制度,并禁止奴隸買賣,來制止日益劇烈的土地兼并,顯然是一種不能實現的幻想。王莽推行的“五均賒貸”和“六筦”法,這些制度基本上都是西漢所原有的。這些辦法本來能起到一些抑制豪民富賈的作用,但是在政治極端腐敗的情況下,平均物價的“五均”,壟斷商業的“六筦”等都變成政府官吏收賤賣貴,從中取利的手段,而貧民根本得不到好處。王莽還屢改幣制,而且品種復雜,換算比值極不合理,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更加深了人民對他的仇恨。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