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難之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和皇孫朱允炆之間,為爭奪皇位而釀成的一次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
“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績。但自濟南保衛戰后,南軍主力駐屯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以朱棣之善于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打開局面。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
不過,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南北朝時,以北魏的國力和太武帝之雄才大略,在擊破劉宋黃河一線之軍后,長驅江淮,兵臨瓜步,飲馬長江,也未敢渡江以爭江南。朱棣的這種戰術也只能在那時特殊的形勢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殺功臣后,明廷已無堪與朱棣相匹敵的將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無恐。其次,“靖難之役”在那個時代的觀念中,純屬一家一姓內部之爭,所以建文帝雖一再下詔“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歸順燕軍者多。不然,朱棣孤軍南下,建文帝只需堅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師會合,山東方面則截斷燕軍的補給線和退路,那樣的話,朱棣處境勢必極其危險。因此,換上另一人,換上另一種背景,則斷不敢冒險采取這種戰術,置山東于不顧。
戰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展。燕王進京后,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于宮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發為僧,云游天下,傳說他于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當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殺戮曾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殺掉,“命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扳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有“讀書種子”之謂的方孝孺,因不肯為朱棣撰寫即位詔書,九族全誅,這還沒完,又將其朋友門生作為一族全部殺掉,十族共誅873人。這次清洗極為殘酷,共有數萬人慘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有所恢復的社會經濟以較大的破壞,而直接遭到戰爭踐踏的地區,破壞相當嚴重,史書上稱“淮以北鞠為茂草”,當為真言。
朱棣其實并不想造反,他想當皇帝,但他不想造反。這看起來似乎是個矛盾的命題,其實并不矛盾。從權利義務的關系來看,當皇帝是權利,而造反則是義務,因為對于那些投錯了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人來說,要想享受權利,必須履行義務。
從經濟學上來說,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虧本,根據以往數據顯示,虧本者的結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還是仔細讀過歷史書的,古往今來,把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這些小朝代也算在內,王爺能夠造反成功的,扳指頭就可以數得出來,估計還不用腳趾。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睹魇贰氛f他“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又說他“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詞,他確有過人之處。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正史中都稱其為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是正統“龍脈”,然而,一些雜史中卻記載朱棣本為元順帝沒來得及帶走,而被朱元璋后收為妃子的弘吉剌氏所生,更甚至有人認為是這個早孕妃子的“元順帝遺種”!
是不是庶出不是最重要的事兒,只是,皇位輪不到他做那是一定的事兒了。如果說成吉思汗“勇武”的話,史書中對朱棣“勇武”的描寫是多呈不讓。朱棣,起兵反其外甥建文帝朱允炆,經真定、北平、白河溝、樂昌、夾河、滹沱河、南京七次大戰,一舉消滅南明,自立為帝。特別是,最后一戰朱棣置后方北平老家不顧,長途遠征從1402年年初至七月,經半年時間出擊北上,一舉攻破南京。請看遠征前的形勢描述:“燕王起兵三年,雖多次大勝明軍,但所得土地僅永平、大寧、保定旋得旋棄,戰死者眾。”可見,當時,形勢并不明朗,而且,朱棣所得極為有限。遠征南京,前有敵軍大兵后無糧草接應,其兇險可想而知。而這也反襯了朱棣的魄力和膽識!
說起朱棣,還有一段傳說。朱元璋稱為吳王后,王府窄小,房屋簡陋,于是請劉伯溫商量興建新王府。劉伯溫精通地理、歷史、天文天象,王府從設計、選地到建成,全是劉伯溫操辦。
完成當晚深夜,劉伯溫夜觀乾象,突見空中吳王新修宮殿一柱移動,又見一只燕子從高墻飛過。劉伯溫百思而悟,稱:“天命不可違??!”清晨,朱元璋叫人把劉伯溫叫去,指著新宮殿一根柱子說:“這柱子有些偏,不順眼,移一下。”劉伯溫說:“使不得,移柱有遷都之變。”朱元璋大笑:“既是天數,何懼遷都。”朱元璋很滿意新宮殿,他說:“如此高墻,刺客難飛。”劉伯溫說:“燕子能輕松飛過。”
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正式登基做皇帝,看到自己已經有了七個兒子,自然是滿心高興。這時形勢已經安穩,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個兒子歸因于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次曰樉、曰桐、曰棣。”這時朱棣已經七周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燕王朱棣身材魁梧,天資聰穎,武藝高強,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在鎮守邊關、打擊殘元勢力方面立了大功。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1390年對蒙古乃兒不花的初戰告捷,使他樹立了威名。
不過,朱棣也是朱元璋最擔心的人。朱元璋曾和眾多王公大臣一起登上南京城外的紫金山俯瞰皇宮,在一片贊譽聲中,朱元璋龍顏大悅。這時年少的朱棣卻口無遮攔,一語道破天機:“紫金山上架個大炮,就能炮轟紫禁城!”朱元璋大驚,心里頓時后悔不已,以至于后來他又命令修建更為廣大的外城,把包括紫金山在內的一些重要地方圍起來以加強防御。從這件事上,朱元璋看出朱棣將來很有可能是皇太子的最大威脅。
朱棣的主要謀士之一僧人道衍給朱棣打氣:“我一見殿下,便知當為天子。”所以,朱棣利益集團一直在悄悄網羅各種人才,操練兵馬,以備不時之需。而朱允炆利益集團的人為了拔掉燕王朱棣這個最大威脅,一直在網羅武林高手,希望能一擊成功,除掉這個最大的政治對手。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逝世時很是安心,因為他認為朱允炆一定能夠繼承他的意愿,將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個安心的人走了,卻留下了一個憂慮的人。朱元璋巨大的身影從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終于可以獨自處理政事了,但這個年僅二十一歲的少年驚奇地發現,他仍然看不到太陽,因為有九個人的身影又籠罩到了他的頭上。這九個人就是朱元璋的九個兒子,從東北到西北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如果說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這九個人就是保衛大地主的地主武裝。朱元璋在全國各地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這些特殊的人被稱為藩王,他們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每個王都有三個護衛,但請注意,這三個護衛不是指三個人。所謂護衛是一個總稱,護衛的人數從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這樣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們的軍事實力。
上面那句話的關鍵所在就是“不等”,按照這個規定,藩王所能擁有的軍力是九千人到五萬七千人,而在實踐中,藩王們都傾向于后一個數字,槍桿子里出政權,就算不要政權,多養點打手保鏢看家護院也是好的。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后,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并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并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力,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并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云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后顧之憂,便于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后,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十三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繼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李景隆本是紈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荏”。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并調各路軍馬,共計五十萬,進抵河澗駐扎。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后,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氏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并且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朱棣還撤去了盧溝橋的守兵。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于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盧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拼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騎,殺入張掖門,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墻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師直趨大寧。
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后,挾持寧王回北平,合并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于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建文帝為大臣所蒙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李景隆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代之以盛庸。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于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后,朱棣總結說:“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后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后于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軍,接著,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燕軍奪得的城池雖多,但往往得而復失,不能鞏固。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里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帝顯然不是他叔叔的對手。從這一年的六月到十二月,短短半年時間,損兵折將不下百萬,有的干脆就是望風而逃,或者率軍來降。僅八月的真定一仗,建文帝的勤王之師就被他叔叔朱棣的“靖難之師”斬首三萬級。
到了燕王朱棣兵臨城下,建文帝朱允炆似乎只給自己留下了自焚一條路。谷王穗、李景隆等開門迎“靖難之師”,都城落在了朱棣手中,也就等于大明江山落在了朱棣手中。朱棣沒有急著入住皇城,而是有條不紊地安排妥守城部隊,下令四處張貼布告,安撫軍民,同時派人大肆搜捕齊泰、方孝孺等五十多名“奸臣”,自己率領其余人馬回返龍江營地。第二天,群臣上表勸進,朱棣無任何表示。等到朱棣不慌不忙地拜謁完孝陵步下臺階,才見得群臣早已準備好了天子的儀仗,捧著玉璽,齊刷刷地跪成一片,“萬歲、萬歲、萬萬歲”不絕于耳,朱棣大大方方坐上天子的乘輦,到奉天殿舉行登基儀式。
在整個“靖難”過程,朱棣自始至終沒說過一句一定要當皇帝,或這個皇帝的位子本該就是他的之類的話,但他一步步就走到了這個位置上,這也正是封建社會正統觀念對朱棣不依不饒的一個“爛污”!
朱棣占領京城后,立即揭榜黃子澄、齊秦、方孝孺、鐵鉉等數十人,并清宮三日,誅弒宮人、女官及內官無數,只留下了一幫曾給他通風報信的太監,并幽禁建文帝母親于懿文陵,弒掉了其余三個兄弟。而建文帝和他的兩個二歲的小孩都“不知所終”,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棣弒人的可怕,讀其描寫都讓人不寒而栗,看幾個例子:
殺方孝孺:朱棣要方孝孺為其“寫詔與天下”,方孝孺亂寫數字,并邊哭邊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大怒,叫道:“怎能讓你痛快一死,即死,難道你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孺大喝:“即便誅我十族又奈我何!”朱棣頓呈殘暴本性,他命人用大刀把方孝孺嘴唇割開,一直劃裂至耳邊。然后,命人逮捕其九族親眷外加學生,湊成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依次碎剮弒戮于方孝孺面前。方孝孺忍淚不顧,最后被凌遲于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
臨終前提絕命詩: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殺鐵鉉:朱棣坐于御座,鐵鉉背立殿庭,至死不轉身面對朱棣。朱棣派人割掉鐵鉉耳鼻,放在熱鍋中燒熟,然后硬塞進這位忠臣口中,問他道:“此肉甘甜否?”鐵鉉厲聲回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于是,朱棣下令寸磔鐵鉉,鐵鉉至死仍然笑罵不止。朱棣其后,流其父母于海南,弒其二子,并硬逼鐵鉉妻子楊氏和兩個女兒入教坊充當妓女。直到二十二年后,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繼位才下詔稱:“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悉宥為民。”
后世講起朱棣,大多褒大于貶。對外方面,特別是他五征漠北,先后擊敗瓦剌和韃靼諸部;同時,他又在西北設“關西七衛”,增設貴州布政司,在安南設交趾布政司。對內方面,他發展經濟,休養生息,使國家歲糧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時剝奪藩王實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文化方面,他授命臣下編纂《永樂大典》(當然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他自己歌功頌德和篡改史實),對文化典籍進行系統整理。因此,《明史》中對他贊揚道:“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慕行節儉,水旱朝告夕賑,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然而,深入地研究明代歷史,卻可得出這樣一個驚人結論——雖然明朝之亡追根溯源是亡之于萬歷,但一切深禍至憂其皆肇自這位“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的文皇朱棣。對內,明朝正是從朱棣起開始大用宦官。因為正是建文帝的宦官向朱棣報告金陵空虛的實情,朱棣才一反一直在河北、山西諸地兜圈子的常態,直搗京師,得登帝位。篡弒成功之后,朱棣大用太監,其間有鄭和下西洋,李興充當前往暹羅的國使,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趾。特別是永樂十八年,明祖又開設專由太監負責的東廠——由此,宦官擁有了出使、專征、監軍、坐鎮、刺探等諸多大權。明太祖本來有祖制:“內臣不許讀書識字。”朱棣卻一反其制,聽憑太監們“學文化”,到了明宣宗更是在內廷設內書堂,派大學士教小內侍們書寫。這些太監們時間充裕又無青春期煩擾,明古今,通文墨,如狗添翼,更能在關鍵時刻運用籌算智詐,欺君作奸。所以,明朝太監之禍日烈,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積重難返,直至明亡。
縱觀明朝歷代皇帝,不是極柔弱無能,就是極殘暴嗜殺。朱棣,這個使明朝文治武力達到極盛的永樂大帝,是耶、非耶?當真是“當年天地齊變色,如今都付笑談中”。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永樂初,曾先后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后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韃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號。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五年派兵統一安南,在河內設立了交趾布政司,進行直接統治。七年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十四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于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也得到發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亂后,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斯藏地區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他還于四年設立哈密衛,并多次派遣陳誠、李達等人赴西域,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當然,明成祖不是完人,也有不足之處?!睹魇贰穼λ淖詈笤u論是:“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易可掩哉。”但從主流看,明成祖不失為歷代君主中較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明成祖重典治國,文治、武治一起用。明成祖尊崇儒學,編成中國古代最大類書《永樂大典》。對外,明成祖開拓進取,征蒙古,使安南,在中國歷史上朱棣是唯一一位五次御駕親征大漠的皇帝。朱棣的對外開拓,對鞏固明朝邊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鄭和下西洋時所率官兵,是明朝最精銳的海防部隊。當時國力強盛,朝廷對出海人員待遇豐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生活條件、衛生條件,在當時是最好的。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當時明朝周邊環境不太穩定,海盜猖獗,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剿滅海盜,鞏固海防;第二,發展與各國的友好往來,歡迎各國到明朝考察進貢;第三,向各國顯示明朝的繁榮富強和國威。
永樂皇帝命鄭和下西洋,第—次是組成了27000人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遍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那時,中國屬世界一流強國。
到了1420年年底遷都北京,永樂皇帝統治的明朝已是國力強盛、經濟發達的全盛時期。1424年7月,明成祖病逝,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永樂皇帝留下的是一個國力強大,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周邊國家服帖聽話的強盛大明朝。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以明成祖在世界上的名氣而言,足以排進帝王百強之中。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lscq/jwtx/2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