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歷史圖解

都·邑——夏商周都城

歷史大觀園 歷史圖解 2020-07-14 17:43:34 0
?

古代文獻中常提到的邑,在卜辭中是土地和人民的象形,可見邑是泛指所有的居民點。邑有時還有市,就稱為“有市之邑”。從城市的定義來看,這種有市之邑才是指城市型居民點?!稇饑摺R策五》中蘇秦在游說齊緡王時所說:“通都小縣,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本褪侵高@樣的城市。

另外,還有一個與城市有關的字是都,是專指有宗廟之邑。古代中國人信奉的是祖先崇拜,家有家廟,國有宗廟,宗廟所在即君王所駐。所以,都又用來指稱國家的統治中心。這一含義后來延伸,就是國都這一專用名詞的出現。

然而,早期的國都與早期的歷史一樣,晦暗不明,而且由于其“不常厥邑”,故一直是困擾著史學家的謎團。自上個世紀初,考古學家對夏商都城的持續探尋,尤其是殷墟與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終使夏商傳說時代的都城歷史初現曙光。

1.夏都二里頭遺址

上世紀20年代末對殷墟的發掘,鼓舞了考古學家們,他們試圖在豫西、晉南一帶尋找到“夏墟”,將傳說中的夏代落實下來。但由于戰爭等原因,這一努力不得不中斷。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徐旭生在河南登封、禹縣、鞏縣、偃師等處重新開始調查,終于有所斬獲,發現了著名的二里頭遺址與東下馮遺址。

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偃師西南約10公里處的洛水南岸,整個遺址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1500米。遺址地面上有四塊較高的地塊,其中最大的一塊位于遺址的中部,面積約12萬平方米。就是在這塊突起的地方,至今考古學家們已探出數十座宮殿的基址,這些宮殿基址就占地約8萬平方米。在這片宮殿區的周圍,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一些普通房屋的基址、墓葬,以及青銅器作坊、制骨作坊遺址和燒制陶器的陶窯等。這些建筑的時代大致是在公元前1900到公元前1400年間。

考古學家們對1號宮殿進行了重點發掘。這個宮殿基址的平面略呈正方形,面積在1萬平方米左右。中心殿堂的平面是長方形,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11米,坐北朝南,現在看來是一個四坡屋頂式建筑。堂前是一個庭院,四周圍以廊廡,南面設門。同時,考古學家們對位于1號宮殿東北部的2號宮殿基址也進行了發掘。這個宮殿比1號宮殿體量更大,大致是一個南北延伸的長方形:東西寬約58米,南北長約72米。宮殿區的中心殿堂平面也是長方形,規模與1號宮殿區的中心殿堂大致相同:東西長約32米,南北寬約12米,坐北朝南。殿堂前也有一個庭院。但不同的是,在中心殿堂后有一座與這座建筑同期的大墓。另外,2號宮殿東、西、北三面都有夯筑的墻垣,南面則設有一個帶東西塾和穿堂的廡式大門。1號宮殿和2號宮殿的修筑時間,據考古學家判定都屬于二里頭文化三期,也就是公元前1700至公元前1600年間。

就二里頭遺址所在的方位,存在的時間及規模來看,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曾一度斷定是為湯都亳城,但后來又認為這個城址應該是更早的夏代都城,即桀時期的都城斟尋。不過,因為《逸周書·史記解》中有:“宮室破國。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以后更前,民不得休,農失其時,饑饉無食,成帝伐之,有洛以亡”??钻俗⒔膺@段話時認為:“湯號曰成,故曰成商”。所以,考古學家曲英杰認為二里頭遺址就是這段話所說的成湯伐之的有洛氏都城,而有洛氏不過是夏的一個屬國而已。

都·邑——夏商周都城

圖2-1 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城址平面示意圖

但不管是夏都還是夏的屬國之都,令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不解的是,在二里頭遺址中迄今沒有發現筑有城墻,這顯然與我們所知的早期中國都城形態不同。

因此,在1974年秋至1979年冬,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繼續在“夏墟”的范圍內進行搜尋。其中,孟凡人等在山西夏縣東北約15公里的青龍河南、北岸的臺地上進行了發掘,這就是東下馮遺址。

東下馮遺址的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分東、中、西(南岸)、北(北岸)四個區域??傮w來看,這里的文化面貌與二里頭文化大同小異,考古學界將其定為東下馮類型,這一文化類型所屬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900至公元前1600年間,正是傳說中的夏的時代。

在東下馮遺址的中區,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座城址。雖然這個城址的北部被水沖毀,殘存的部分城垣也已被覆蓋,不過我們還是能從遺址中看出這個城的大致輪廓:東城墻殘存了南段,約長52米,西城墻所遺留下來的南段則長140米,南城墻總長有440米,但這段城墻的中部有些折曲,并不是平直的,因此東城墻與西城墻之間的距離平均約為370米。在南城墻接近西南拐角的地方,考古學者們用探溝發現,城墻的殘高1.2-1.8米,底寬8米,殘頂寬約7米,外側近似豎直,內側則向外傾斜,因此城墻的橫剖面是個梯形。這段城墻的兩側都有夯筑的斜坡,并且在城墻的外側還挖有城壕。城壕的口寬5.5米,底寬4米,深達7米。這段城墻修筑在所屬時代不明的第四層和屬于廟底溝第二期文化的第五層之上,斜坡上則壓有屬于商代二里岡期上層文化堆積。在東城墻的南段,考古學者也進行了探溝發掘,他們發現這段城墻殘高約1米,底寬7.8米,殘頂寬6.7米,墻外也有城壕。而這部分城墻是修筑在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層上,保護城墻的斜坡也是被二里岡期上層文化堆積覆蓋。另外,在這個城內的西南部還發現了與城墻屬于同一時期的圓形建筑基址群,以及灰坑、水井及墓葬等遺存。

發掘者將東下馮遺址中城的修筑年代確定為東下馮遺址第五期。從時代來看,這時已到商代早期。不過,考古學家與歷史學家也認為,從整個遺址以及城墻的疊壓關系等方面判斷,這個城址并不排除是建造于更早的夏代的可能。

都·邑——夏商周都城

圖2-2 山西夏縣東下馮夏代城址平面示意圖

盡管我們至今仍不能確定夏都所在,但從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時已有較大型的城市出現了。

2.盤庚遷殷與殷墟的發現

被認為是東方部族的商,自成湯稱王,建都于亳,始開啟早期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商到了仲丁時代遷都隞,到河亶甲時期再遷相。商都的前后數遷,這在史書上都有記載。到了盤庚,更有七遷之說。但是,從已有的考古發現來看,這些不斷遷移的都城所在,大多數至今仍不能確指。商都所在以及商都“不厥常邑”的原因都是我國早期歷史上的難解之謎。我們現在僅能從已發現的商代城址中,試圖拔開掩蓋著這段早期歷史的迷霧,推測一下商都,尤其是盤庚時期都城的可能位置。

《尚書·盤庚》第一句就講的是遷都問題:

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盤庚》三篇。

之后又明確指出:“盤庚遷于殷”。由這段文字我們知道,盤庚遷都就是把都城從亳遷到了殷。

盤庚遷殷是我國早期都城史上的重大事件,史學家們正是以此事件作為商代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此前,尤其是從成湯至仲丁,社會穩定,都城一直設立在亳。亳的所在,有些學者認為就是今天的鄭州商城。但仲丁之后,王位紛爭,“比九世亂”,諸侯叛離,政局混亂,因此都城屢次遷徙。盤庚遷殷后,王道復興,四方安定,從此都城不再頻繁遷徙,直至殷紂亡國。所以說,盤庚所遷的殷在商代歷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至于我們現在將商稱為殷商,或直接以殷指代商,即是這一緣故。那么,殷到底在什么地方?

關于盤庚所遷的“殷”的地望,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甲骨文的出土與探測,都證明了現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就是盤庚到殷紂亡國之間的都城遺址。而殷墟的發現則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一個重大而曲折的事件。

事實上,殷墟都城的發現是由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與研究而引起的。清代末年,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的農民在田間耕作時,常翻挖出帶字的龜甲片。起初當地農民們認為這是不吉祥的東西,就丟棄在路邊田埂上。后來這些刻有字劃的龜甲,被當作中藥的一味藥劑龍骨,被中藥鋪大量收集。1899年,在北京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身患瘧疾,在藥鋪配制中藥時,發現龍骨上有隱隱約約的刻劃符號。王氏是一位卓有成績的金石學家,精通銅器銘文。這些刻劃符號當然引起了他的興趣,于是在京城廣收龍骨進行研究,終于認定這些有刻劃符號的龜甲,就是一種久已失傳的商代卜骨。從此,甲骨文就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甲骨文的發現,也引起了學者們對安陽小屯村的注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了考古組,從1928年開始進駐安陽小屯一帶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開始了殷墟的科學發掘歷史。第一次發掘工作直到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而被迫停止。這期間大約進行了15次大的發掘工作,在宮殿區發現有50多座夯土臺基,發掘出大量的青銅器、玉器和石刻等,還有兩萬多片的刻字甲骨,在王陵區發掘了10座帶墓道的大墓,1000多座小墓,其中也有不少青銅器、玉器、石器和漆木器等。新中國成立后,又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發掘。殷墟的基本情況逐漸清晰,蒙在商代都城上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了。

如果我們查看中國地形圖就會發現,在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的地方,有一個呈帶狀分布的平原區,這就是太行山脈東麓一線的沖積平原,而殷墟正位于這個沖積平原的中南部,處于一個大約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長約5公里,總面積為3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這里土地肥沃,形勢險要,所謂的“左孟門,右漳滏,前帶河,后被山?!?。殷墟的遺址區,按考古發掘工作的重要性分為重點區、一般區和外圍區三個部分。(見圖2-3)盡管對殷墟考古已經進行了近80年,但可惜的是,至今未發現城墻,所以殷墟的平面形狀我們仍然無法確定,只能判斷出它大致的功能分區:居住遺址主要分布在洹河兩岸,且以南岸為主,洹河北岸只有大司空村南、武官村南及侯家莊南地發現居住遺存;小屯村及花園莊是宮城區。而在宮城區的東、北為洹河,西、南有濠溝,濠溝與洹水正好圍成封閉的防衛溝。顯然,這里是殷商都城重點防守的區域。在這一區域中,考古學家們在小屯村東北部發現有50多座宮殿建筑遺址。在這些宮殿建筑之間還雜錯分布著鑄銅作坊遺址、玉器作坊遺址、制骨作坊遺址和制陶作坊遺址,明顯是為宮殿區的貴族服務的。

都·邑——夏商周都城

圖2-3 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平面示意圖

3.武王伐紂與豐鎬二京的建立

殷商到了后期,因紂王的荒淫無道,人心背離,起于西方的周人,取而代之,成為中原地區新的共主。

史籍記載,西周在東征之前已經營關中數代,并在文王時從西部的岐山遷到了關中中部渭水之濱的豐。文王之子武王再筑鎬京,這就是西周時期的豐、鎬二京。關于豐、鎬二京的修筑過程,《詩經·大雅·文王有聲》中有記: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人興起于今陜西、甘肅一帶,傳說其始祖名棄,為姜姓有邰氏女姜嫄所生。棄在堯舜時任農師之職,受封于邰,也就是今天的陜西武功西。棄又號后稷,實際上,我們可能更熟悉他的號。后稷死后,他的子孫世代為夏朝的農官,傳到不嚳時,正值夏處于衰亡之際,于是不嚳逃到戎狄之間。但不久,他的孫子公劉就帶領族人定居到豳,即涇河流域的今陜西旬邑縣西。公劉在這里發展農耕業,并很快使豳成為“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的富庶地區。公劉再傳九世,到了古公亶父時,來朝走馬,止于岐下,把活動中心從戎狄雜居的涇河流域遷到了關中平原岐山之南的周原地區。不過,從歷年的考古發掘情況來看,周原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分屬于仰韶、龍山、晚商、西周和東周五個時期??梢?,這里在古公亶父之前就已得到開發,不過是到了古公亶父時周人才真正定居下來,開墾土地,修治田壟,營建宮室,并建立了周第一個王都岐邑。

據考古發掘的情況,周都城岐邑的范圍大致是以今陜西岐山縣京當鄉賀家村為中心,北抵岐陽堡,東至樊村、齊村,北至岐山山麓,南至康家莊村,距今扶風縣法門寺西北約7公里。這與晉杜預《左傳注》中所說的“周城在美陽縣西北?!焙汀独m漢書·地理志》中的“美陽縣有周城,在縣西北,南有周原”的記載也都吻合。

周人在周原一帶長期經營,勢力不斷擴大,在商王武乙末年,古公亶父之子季歷入朝,武乙賜給他土地、玉器、馬匹等。季歷就借商王之威,西征鬼戎,俘獲十二翟王。到了文丁時,季歷再進一步開疆拓土,伐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使周的勢力范圍到達了黃河之東。盡管季歷被商王文丁封為牧師,但其勢力的增強還是引起了商王的忌恨,最終季歷為商王所殺。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后,繼續對大邑商行朝貢之禮:在向紂王獻出洛河以西的土地后,被封為西伯。

姬昌雖僻在關中,但四處網羅人才,致力發展經濟,終于成為西部勢力最強大的方國。而此時的商王荒淫無道,以致民怨沸騰?!渡袝o逸》是這樣記載的:商“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币虼?,商的方國多叛商歸周。當周終于發展成為可與殷商分庭抗禮的強大勢力時,人們就認為“文王受天命而王天下”是必然的。在周人所制的青銅器中也有這樣的銘文“坯顯文王受天有大令?!币虼宋耐踉谶@樣的情況下所進行的一系列征伐活動就成為正義的事業。

豐、鎬二京就是在這些征伐過程中修建的?!拔鞑w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蔽耐踔宰饕赜谪S,一是為了縮短與商人的距離,為滅商做好準備;二是灃水流域自然條件優越有關。作為渭水的支流,灃水流域地勢開闊,考古發現也告訴我們,這里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是人類長期居住的地區。

文王子武王時期,周人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并趁商王朝全力對付東夷之際,東進伐商。為了東進克商,武王再次將國都由灃水之西的豐邑遷往灃水之東鎬池附近的鎬京。

文王遷豐與武王營鎬,被認為是中國都城史上的重要事件,豐鎬二京的建立也自然成為定都關中之始,尤其是在武王克商成功后,關中開始成為全國性政治中心所在。

都·邑——夏商周都城

圖2-4 西周豐京遺址現狀示意圖

都·邑——夏商周都城

圖2-5 西周鎬京建筑遺址分布示意圖

大約在西周末年,豐、鎬二京就遭到了破壞,城址湮沒。因此,到了漢唐時代,史學家談論豐鎬時,就只能指出其相對位置了,也就是豐邑在灃,靠近灃水,位于漢長安城西南或戶縣城東,或者是唐長安城西的位置;鎬京則位于灃水之東的鎬池附近,即昆明池內。由于豐鎬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在上世紀30年代,中央研究院就先后兩次組織力量對豐鎬地區進行考古調查。解放后,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其后身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都先后對這一地區進行過調查,終于使豐鎬二京的位置、形制以及城市內部布局逐漸清晰起來。尤其是五號宮殿遺址的發掘,使得鎬京城市內部布局的基本特征凸顯出來。

都·邑——夏商周都城

圖2-6 西周鎬京五號大型宮室平面示意圖

中國古代城市是國家和王權的象征,城市規劃布局是圍繞著天子宮室為中心進行?!犊脊び洝分械慕橙藸I國,正是把王宮置于中徑之途。因此,鎬京五號宮殿基址為代表的宮殿區,很可能就是鎬京的中心,而其正位于鎬京的北部,或許說明從那時起,王宮位于城市的北部就已經成為都城建制的一個重要特征了。另外,根據《詩經》及《孟子》中的記載,豐鎬不但有大規模的宮殿建筑,而且還有靈臺、靈沼、靈囿等供貴族活動的場所。

這里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就是豐與鎬的關系。事實上,豐鎬在古代常常連用,有點像今天的雙子城的味道。也就是說,武王居鎬后,因宗廟仍然留在豐京,所以每有大事,必須到豐京告廟,但主要的政治活動與生活場所則集中在鎬京,這已是確定無疑的了。

4.營建成周

周武王滅商,立三監后即班師西歸。但實際上,周人在東方的統治這時并沒有完全鞏固,商人的勢力仍很強大,武王自己也深知“天下未集”。果然,兩年后,武王病逝,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出來攝政。而管叔、蔡叔懷疑周公篡位,于是“啟商”,也就是引誘商遺民武庚叛周。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西周政局不穩,尤其是對商故地的統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周公只得再次大規模東征。這次東征耗時三年,在東部徹底擊垮了殷商的勢力;在西部則鞏固了周人的統治。隨后,周公頒布了兩項十分重要的政令:一是“分建親戚,以蕃屏周”;一是營建成周。

事實上,第二項舉措早在武王克商后就曾有過考慮,武王甚至親自確定了大體的位置:“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于三涂,我北望過于岳鄙,顧瞻過于有河,宛瞻延于伊雒,無遠天室?!比O之亂,更使得周公確信豐鎬遠在西鄙,對東方很難起到鎮撫作用,必須在殷商故地興建統治據點。于是,周公開始了營建東都的工作?!稌颉分姓f:“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作《雒浩》?!本褪侵v述的這個事件。洛邑的建設在武王時只是有點眉目,到周公相成王時才全面完成,故《史記·周本紀》說:“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p>

新建于雒水的都城,在《逸周書·作雒解》中稱為“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郟山,以為天下之大湊?!背侵薪ㄓ形鍖m、太廟、宗宮、考宮、路寢、明堂等禮制建筑。建成后成為周的東都:“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p>

都·邑——夏商周都城

圖2-7 洛陽東周王城(成周)平面示意圖

東都成周建成后,周公感到從此東方的疆域有了保障,武王的臨終遺言也都實現了,自己可以還政于成王。于是,在周公稱王的第七年十二月,周公親自在雒邑宣布改元。從此,宗周豐鎬和成周雒邑同時成為周人的統治中心。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lstj/24962.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