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歷史圖解

“桑葉”帝國:清代的疆域與政區

歷史大觀園 歷史圖解 2020-07-14 17:43:29 0
?

1.統一疆域的形成/h3>

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東北建州女真部落的首領、明建州左衛(今遼寧渾河支流蘇子河流域)都指揮使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開始兼并鄰部。在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各部、海西女真、收復了東部蒙古以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東)即汗位,建國號金,改年號為天命,史稱后金。

后金天命二年(1617年),努爾哈赤興兵反明。僅過了兩年,便攻取了明朝的遼東地區。于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稱盛京。次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嗣立。天聰九年(1635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今多稱為滿族)。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到了崇德八年(1643年),清朝的領域已經擴展到明長城以北,包括今天的內蒙古、東北和境外外興安嶺以北西起貝加爾湖、東到薩哈林島(庫頁島)間的地區?;侍珮O死后,其子順治帝年幼即位,由叔父多爾袞攝政,繼續進行侵明的戰爭。

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思宗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便滅亡了。駐守在山海關的寧遠總兵吳三桂得知這一消息后,招引清軍進入山海關,將李自成的軍隊擊敗。五月,清軍便占領北京。九月,多爾袞迎順治帝到達北京,十月即皇帝位,是為清世祖,以北京作為了清朝的首都。從此,開始了滿族在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

隨后,清軍分路進攻明朝殘余勢力和李自成、張獻忠的軍隊,到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占領云南,南明桂王(永歷帝)逃往緬甸。至此,除福建廈門、金門等地還在忠于明朝的鄭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經擁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

2.內地十八省及其屬下各級政區

歷史上改朝換代,幾乎都要對前代的行政區劃有所改動,但清應當算是一個特例。因為清秉承明制,幾乎沒有什么變革。

清朝建立后,在關內地區設置行省,改承宣布政使司為省,作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除了明朝原設的十三省之外,順治元年(1644年),改明代北直隸為直隸省。二年,又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到了康熙年間,由于覺得十五省的區劃過大,不便于政令的頒布實施,清政府因此決定將一些省的范圍再劃小一些,于是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分湖廣省為湖北、湖南兩省,分陜西省為陜西、甘肅兩省,這樣全國一共設有十八省,也稱“內地十八省”(參見《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疆域政區示意圖》)。

內地十八省的格局,自康熙朝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六朝兩百多年沒有改變。這十八省分別是:

(1)直隸省初治真定府,康熙八年(1669年)移治到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北境較明北直隸有所擴展。

(2)江蘇省清初稱江南省,治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滴趿辏?667年)分江南省東半江蘇省,治蘇州府(今江蘇蘇州)。

(3)安徽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的西半而置。初寄治江寧府,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治安慶府(今安徽安慶)。

“桑葉”帝國:清代的疆域與政區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疆域政區示意圖

(4)山西省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北境比明山西布政使司有所擴展。

(5)山東省治濟南府(今山東濟南),不再轄有明時山東布政司所包括的遼東都司地區。

(6)河南省治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7)陜西省康熙二年(1663年),將陜西省一分為二,東部仍稱陜西省,治西安府(今陜西西安)。

(8)甘肅省康熙二年(1663年),分陜西省西部為鞏昌省,五年又改稱甘肅省。初治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移治蘭州府(今甘肅蘭州)。

(9)浙江省治杭州府(今浙江杭州)。

(10)福建省治福州府(今福建福州)??滴醵辏?684年),增領臺灣澎湖諸島。光緒十一年(1885年),又分福建臺灣府設立臺灣省。

(11)江西省治南昌府(今江西南昌)。

(12)湖北省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省北部而置湖北省,治武昌府(今湖北武漢)。

(13)湖南省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廣省南部設立湖南省,治長沙府(今湖南長沙)。

(14)廣東省治廣州府(今廣東廣州)。

(15)廣西省治桂林府(今廣西桂林)。

(16)四川省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與明四川布政使司相比較,西境擴展,南境縮減。

(17)云南省治云南府(今云南昆明)。與明云南布政司相比,東北境有所擴展。光緒年間,云南西部的茶山、麻栗壩等地,鐵壁、虎踞、天馬、漢龍等關劃歸英屬緬甸,云南南部的烏得、孟烏二土司劃給法屬交趾支那(今越南)。

(18)貴州省治在貴陽府(今貴州貴陽)。與明貴州布政使司相比,西北境有所擴展。

清朝內地十八省的各自轄區范圍,與現在我們名稱相對應的各省的幅員相比,差別不是很大,除了分置臺灣、寧夏與海南三省及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之外,沒有什么根本性的變化。

清朝不僅在省的劃分上大體承襲明朝的舊區劃,而且在官員的設置方面,也繼承了明朝的制度。清朝采用明代的總督巡撫制度,以總督、巡撫作為地方上的最高一級行政長官,而且把總督、巡撫的轄區調整到與明朝的省界相一致。但是,由于按照明制,省的長官應當稱為布政使,而不是總督、巡撫,因此清朝的省實際上并不是正式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的稱呼,而只能說是一種俗稱。

一般來說,清朝的每個總督統轄兩三個省,主管軍事,兼管民政和監察地方官員。到了乾隆年間,將總督設置的數目確定下來,一共設立了八個總督,分別是直隸、兩江、閩浙、陜甘、湖廣、兩廣、四川、云貴總督。不過這八個總督的轄區并沒有完全覆蓋清朝的內地十八個省,山東、山西、河南三省就不設總督,而只設巡撫。巡撫通常只管轄一省,負責一省的民政事務。不過,也有例外,直隸、四川及甘肅三省就沒有巡撫。因此,清朝的巡撫一共只有十五個:山東、山西、河南、陜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云南及貴州巡撫。

由于總督、巡撫統管一方,權力很大,因此,清朝前期和中期,多讓滿人與漢軍旗人擔任總督、巡撫的職務??滴鯐r期,漢人擔任總督、巡撫的“十無二三”;乾隆時期,巡撫一職,雖然滿人與漢人各占了一半,但總督大多仍是由滿人出任;到了咸豐年間以后,由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軍的需要,這種情況有所改變,漢人充任總督、巡撫的逐漸增多起來。

總督、巡撫在各省的輔助官員是布政使(又稱藩司)和按察使(又稱臬司),原來明朝在地方上所設的都指揮使一職,由于衛所制度的廢除而被裁掉了。布政使分管一省的民政財政,按察使則掌管一省的司法刑獄。清朝中期以后,布政使和按察使實際上已淪為總督與巡撫的屬吏。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照理由于布政使司是省級政府,一省只應該有一個,但是江蘇省卻出現了設有兩個布政使司的現象。江蘇省本來已有江蘇布政使司,駐在蘇州府。但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增設了江寧布政使司,駐在江寧府,與江蘇布政使司劃區分治。這樣,就使蘇州府與江寧府并為江蘇省的省會。

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的輔佐官員稱道員,其中由布政使司的參政、參議派出的道員,駐守在一定的地方,有固定的轄區,稱為分守道,主管錢谷政務;由按察司的副使、僉事派出道員,分巡某一區域,稱為分巡道,主管刑獄案件。乾隆年間以后,雖然道員由原來的臨時派遣變為了地方實官,但是實際上道并沒有成為一級行政區劃,而只能稱為一級準政區。在分守道與分巡道之外,清朝在各省還設置有不少沒有區劃的專職道員,如督糧道、鹽法道、河道、驛傳道、海關道等。

清朝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又恢復了單式的三級制。

府是省以下的一級行政區劃,其下轄縣(州、廳)。府的行政長官稱為知府,首都所在的順天府與陪都所在的奉天府,由于地位重要,其長官叫做府尹,用來與一般的知府相區別。知府總領一府的事務,凡是一府的政務,必須經由知府上達給上一級的長官總督或者巡撫,獲準許可后,才可以執行。知府的佐貳有同知、通判、推官等。雍正中期,全國共設有一百六十七府,到了乾隆年間,增加到一百八十四府。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增為一百八十七府。到清朝末年,全國共有府兩百多個。

清朝初年,知府佐貳官員中的推官被裁撤掉以后,另外的兩個佐貳同知、通判便多被派到府內各地分防,時間一長,其駐各地的辦事機構便演變為一種新的行政單位——廳。在邊境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中不適宜設置州縣的地方,也設廳,同知或者是通判便成為了廳的行政長官,負責管理廳內的事務。清朝的廳分為直隸廳和散廳,直隸廳隸屬于布政使司,地位與府或直隸州相當,但是很少轄縣;散廳一般隸屬于府,與縣同級。光緒末年,全國有直隸廳、散廳一百多個。

州也有直隸州與散州之分。直隸州直屬于布政使司,與府相當,其下轄縣,只是規模略小而已;散州隸屬于府,與縣相當,其下不再領縣。直隸州與散州的行政長官都稱為知州,掌管一州的事務,佐貳有州同、州判等官,分別負責糧務、水利、防海、管河等方面的事情。到了光緒末年,全國共設有兩百多個直隸州與散州。

縣是地方最低的一級行政機構??h的行政長官稱為知縣,是親民之官,直接統治本縣的人民。有關賦役、訴訟、文教等方面的事情,都由知縣管理。佐貳有縣丞、典史各一人,還設有主簿一職。清朝末年,全國一共設有一千三百五十八個縣。

3.改土歸流

清朝初年,清軍在平定西南地區的過程中,由于盤踞在各地的土司并沒有對他們構成威脅,于是清政府經過仔細考慮后,決定維持明朝的狀況,讓這些土司暫時存在下去。不僅如此,對新歸附的民族首領,也讓他們擔任新的土官,因而增設了不少土司。但是對這些土司所潛在的割據性,清政府并沒有掉以輕心。特別是到了全國統一之后,土司統治地區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日益嚴重,有些大的土司轄地幾百里,擁兵數千過萬,驕橫不法。如何使土司盡快走到改土歸流的軌道上來,以符合統一國家的要求,便成了清政府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到了康雍乾時期,清朝國力強盛,加上雍正皇帝又是一位銳意進取的君主,因此大規模改土歸流的工作便率先從西南地區推行開來。

雍正四年(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幾次上疏雍正皇帝,力陳廢除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的必要性,請求下令立即推行。他的建議同時還包括了一些如何在改土歸流中具體運用的方法。雍正皇帝采納了鄂爾泰的建議,讓他負責辦理改土歸流的事宜。

于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鄂爾泰率領軍隊首先平定了貴州長寨土司的叛亂,設立長寨廳(今貴州長順),拉開了雍正年間改土歸流的序幕。不久,鄂爾泰又派哈元生領兵打垮了制造叛亂的四川烏蒙土知府祿萬鐘與鎮雄土知府隴慶侯的勢力,分別改設為烏蒙府(今云南昭通)與鎮雄州,改屬云南管轄,派流官上任進行治理。云南與貴州兩省改土歸流的巨大聲勢,很快波及了廣西。為了使云貴廣西的改土歸流事務便于統一籌劃,雍正皇帝又特意在雍正六年任命鄂爾泰為云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并在同年,命令貴州按察使張廣泗在貴州東南部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張廣泗于是帶領軍隊深入到苗、侗等族居住的一些村寨,設置了廳,由同知來負責處理當地的民事。廣西是壯族聚集區,在當時的一百多位土官中,泗城土知府岑映宸最為霸道,為所欲為,清政府于是用強制的手段讓岑映宸交出了敕印,把他遷往浙江進行安置。思明州的土知府黃觀珠,由于無力控制轄區內各寨的頭人,便主動向清政府請求,將洞郎等五十寨改為流官管理。柳州、思恩、慶遠等地的土官也迫于土民要求改土歸流的壓力,向清政府交出了武器。這樣,廣西境內的大部分土司也都完成了改土歸流。在形勢壓力下,與云南、貴州、廣西接壤的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也紛紛請求交出世襲領地與土司印信,歸政中央政府。這樣,到雍正九年(1731年),西南地區的土官大部分被改置為中央政府的流官,改土歸流的任務基本完成了。清朝政府在這些地區設置府縣的同時,又增設了軍事機構,并且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征收賦稅。

然而,在改土歸流之后,仍然有一部分原來的上層土司不甘心自己職權的喪失,夢想有朝一日仍能恢復土司制度。于是當他們看到一些清軍在新設府縣的地區,軍紀不嚴,對當地的百姓任意搶掠,而有的新赴任的流官在治理方面又缺乏經驗,不擅管理,甚至有的官員利用職權進行貪贓勒索時,便以為復辟的時機已到,開始制造叛亂。于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春天,居住在貴州古州、臺拱地區的苗民上層人士煽動當地的老百姓發動叛亂。雍正皇帝雖然派軍隊前去鎮壓,但卻沒有能夠平息。一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繼位后,任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才最終將這場叛亂平定。清政府從中吸取了教訓,為了鞏固已經改土歸流地區的統治,下令取消新區的賦稅,并按照當地的習俗審理民事訴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雖然只是在西南少數民族的部分地區實行,但畢竟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減輕了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的負擔與災難,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利于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4.盛京三將軍(東三?。?/h3>

清初的東北地區,指南到山海關外,北越過外興安嶺,東到海并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是滿洲興起的故地。

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皇帝決定把都城由盛京遷往北京。臨行之前,他讓正黃旗內大臣何洛會擔任留守盛京總管,統領八旗兵鎮守即將空曠的盛京等處。第二年,又確定了盛京的陪都地位。

順治三年(1646年),盛京內大臣改為昂邦章京(滿語,總管的意思),由葉克書充任。順治七年(1650年)冬,俄國派遣哥薩克(流散的各族人)兵侵入黑龍江流域,攻占了黑龍江北達斡爾人的城堡雅克薩,以此為據點擴大侵略。兩年之后,俄國雅庫次克官員公然向清朝提出侵占黑龍江土地的無理要求。這時,清軍主力集中在江南作戰,于是連年分兵北上進行抗擊,并且在多處地方不斷擊敗哥薩克侵略軍。順治十年(1653年),又任命沙爾虎達為昂邦章京,鎮守寧古塔地方,用來加強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統治。寧古塔(今寧安)位于牡丹江上游,是一個軍事重鎮,清政府之前曾在此地設立駐防章京。這樣,在東北地區就有了兩個昂邦章京駐防。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軍收復了雅克薩城。到了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軍基本肅清了入侵的俄國哥薩克軍。

康熙元年(1662年),改鎮守盛京昂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改鎮守寧古塔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又將黑龍江中上游以北的索倫、達斡爾人南遷到嫩江之濱,將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的一些居民,遷移到牡丹江和松花江上游,以求安全。俄國侵略軍向貝加爾湖以東出兵,侵占了蒙古茂明安部的牧地尼布楚,并在康熙四年(1665年)又一次侵占了雅克薩城,繼續侵犯黑龍江流域。同年,清政府又改遼東將軍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副都統達都為首位奉天將軍。

康熙帝親政后,即面臨著抗擊俄國侵略,收復雅克薩城的任務??滴跏辏?671年),他在東巡盛京祭祖后,召見寧古塔將軍巴海,讓他對俄國要特別加以防范。隨后,康熙皇帝下令將邊地居住的各族人民進行軍事編組,用來加強邊防??滴跏迥辏?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烏拉,而在寧古塔設副都統。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三藩”的戰爭基本結束,使康熙皇帝有精力將鞏固統治的重點移向北方。第二年,康熙皇帝親自來到吉林的松花江,考察形勢。又派人前去偵察被俄國侵占的雅克薩城防地形和水陸交通,做收復這一地區的準備工作??滴醵辏?683年),康熙皇帝分原寧古塔將軍西北轄地,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由原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擔任首位將軍,率兵在愛琿駐防,統轄松花江左岸以北直到外興安嶺的廣大地區,松花江右岸地區仍歸寧古塔將軍管轄。這樣,東北地區便由黑龍江、寧古塔、奉天三名將軍分兵駐防,掌管各自轄區內的軍民事務。另外,為了保證軍需供應的暢通,清政府又在璦琿與吉林之間一千三百四十里的道路上,設立了十九個驛站。還派官員到吉林督造戰艦,修治盛京與遼河、松花江、黑龍江的水上運輸,以便向璦琿運送糧草軍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春天,康熙帝見邊防已逐漸穩固,決計出兵反擊俄國侵略者,收復雅克薩城。于是他任命彭春為統帥,分水陸兩路進攻雅克薩。清軍用戰艦封鎖住江面,然后使用大炮攻城。城中俄軍不敵,首領托爾布津出城乞降,發誓不再來雅克薩侵擾??滴醯巯铝钺尫哦碥姺斄俣嗳嘶貒?。隨后,清軍焚毀雅克薩城堡,撤回璦琿整休。俄軍撤離后,盤踞在尼布楚的俄國統領伊萬,又派遣托爾布津率兵返回雅克薩,筑城設防。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初,清軍在薩布素、郎談的率領下,再次圍攻雅克薩,守城俄軍無法抵擋。在這種形勢下,俄國沙皇只好派使臣到北京,要求解雅克薩之圍,進行邊界談判。于是,清軍主動撤離雅克薩,中俄雙方開始談判前的準備。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八日(1689年8月22日),中俄兩國在尼布楚正式開始談判。兩國使團經過十六天的談判交涉,在清政府作出重大讓步的情況下,正式簽署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的走向:以額爾古納河、石勒喀河、格爾必齊河及外興安嶺為界,黑龍江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歸清朝所有。烏蘇河以南、外興安嶺以北為待議地區(因為當時清朝還沒有平定外蒙古,所以中段的界線無法劃定)。俄國由此合法占有了貝加爾湖以東至尼布楚一帶的原中國領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龍江將軍駐地從璦琿移到墨爾根(今嫩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移至卜奎(今齊齊哈爾)。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又與朝鮮劃定了邊界,規定盛京與朝鮮之間,以鴨綠江、圖門江為界,并在長白山天池南分水嶺上樹立石碑,作為標記。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與俄國簽訂《中俄布連斯奇界約》和《恰克圖條約》,劃定了外蒙古與俄國西伯利亞之間的邊界:東起額爾古納河及其支流開拉哩河(今海拉爾河)相交處的阿巴該圖,經恰克圖(今俄羅斯境內的恰克圖及蒙古境內的阿爾丹布拉克),西至唐努烏梁海沙賓達巴哈(一作沙必乃達巴漢,今俄羅斯西薩彥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改稱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地方將軍,簡稱吉林將軍。

道光年間,俄國單方面破壞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悍然出兵,將兩國邊界最東段烏第河以南一塊待議地區占為己有。到了咸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國又趁機脅迫當時的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強行把黑龍江松花江左岸的大片中國領土割去,僅規定璦琿(今黑龍江黑河市)對岸精奇里江以南的“江東六十四屯”仍由原住中國人永遠居住,歸清政府管理,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則劃為中俄共管的地區。對這一不平等的條約,清政府當時雖然拒絕批準,但是在兩年后的《中俄北京條約》中,卻不得不被迫承認?!吨卸肀本l約》還進一步將烏蘇里及松阿察二河越過興凱湖到圖們江口一線以東原中國領土劃歸俄國。第二年勘定邊界,繪圖立碑。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勘,增立、改立了多處界碑,清政府又作了不少退讓。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俄國占領東北,用燒殺手段驅趕中國居民,強占了江東六十四屯。

此外,韃靼海峽東岸的庫頁島本來是吉林三姓副都統轄境,但清朝只接受其“納貢”,從來不加經營,以致在俄國和日本都侵入該島后還一無所知。道光三十年(1850年)俄國進而宣布庫頁島是它的領土。到了中俄兩國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竟然置此島于不顧,實際上等于承認了俄國對該島的占領。光緒元年(1875年),庫頁島完全歸入俄國手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戰爭后,俄國把北緯50°以南的該島地區劃歸了日本。

由于日俄戰爭后,東北地區的情況變得日益復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日,清政府便將原來的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的統轄地區,改立奉天、吉林、黑龍江三行省,俗稱東三省,各設巡撫,又設東三省總督統轄??偠胶头钐煅矒狁v奉天府(今遼寧沈陽),吉林巡撫駐吉林府(今吉林省吉林市),黑龍江駐龍江府(今黑龍江齊齊哈爾)。三省的各自轄區由于內蒙古哲里木盟一些牧地的的劃入,發生了一些變化。

5.伊犁將軍(新疆?。?/h3>

明朝末年,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到了清朝初年,漠南蒙古與漠北蒙古先后歸附清政府,與清朝建立了朝貢關系,分別被稱為內蒙古與外蒙古。

當時占據了阿爾泰山以西的厄魯特蒙古分為互不統屬的四個衛拉特(部):額爾齊斯河流域的杜爾伯特部、塔爾巴哈臺附近的土爾扈特部、烏魯木齊的和碩特部及伊犁河流域的準噶爾部。

在這四部中,準噶爾部實力最強??滴跏辏?677年),準噶爾汗噶爾丹統一了四部,占據了新疆北部。然后他又率軍向南越過天山,控制了南疆的回部,把天山南北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割據勢力。

噶爾丹為了進一步擴展自己的地盤,又帶兵向漠北喀爾喀蒙古發動了進攻。占領漠北后,他又在沙俄的支持下繼續向漠南進軍??滴醵拍辏?690年),噶爾丹以追擊喀爾喀為名攻入漠南蒙古,最后到達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赤峰附近)。

噶爾丹這些內犯的軍事舉動,迫使康熙皇帝決定親征,先后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與三十五年(1696年),兩次率軍在烏蘭布通及昭莫多大敗噶爾丹的軍隊??滴跞辏?697年),康熙皇帝第三次親征到寧夏指揮追殲噶爾丹。噶爾丹在清軍的包圍下,走投無路,最后只得服毒自殺。

噶爾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自立為準噶爾汗,他又起兵擴展地盤,與清政府對抗。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死,他的兒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又不斷侵擾哈密、喀爾喀蒙古等地。清軍雖多次出兵,但一直沒有能夠徹底平定。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后,準噶爾部發生內亂,勢力逐漸轉落。

清政府在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四年間(1755-1759年),出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準噶爾貴族和天山南路的回部(即維吾爾族聚居地區)大小和卓木的叛亂,統一了天山南北,改西域為新疆,從此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

清政府在新疆實行軍民分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式設立總統伊犁等處的伊犁將軍,為統治新疆全境的最高官員,統轄天山南北準噶爾部與回部各新疆地方駐防官兵的軍政與戍務。位于天山西段伊犁河北岸的伊犁惠遠城(今霍城南),成為伊犁將軍的首府。另外,還在伊犁、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市)三地設立參贊大臣,烏魯木齊設都統,哈密等七處設辦事大臣,庫爾喀喇烏蘇等五處設領隊大臣,都歸伊犁將軍所屬,以便進行有效的管轄。這是清政府在新疆所實行的軍治。

清政府對新疆各族人民所實行的民治,因其傳統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辦法。天山北路,在巴里坤設立鎮西府,在烏魯木齊設立迪化直隸州,隸屬于甘肅省。在天山南路,對回部依舊實行原有的伯克制度,但是廢除了伯克的世襲。伯克就是官員的意思,最高的稱阿奇木伯克,其下有伊什罕伯克(管贊理回務)、噶雜拉齊伯克(管田畝糧賦)、商伯克(管征收稅賦)等多種不同稱號的伯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生活在俄國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土爾扈特部牧民還牧伊犁,清政府又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仿照內、外蒙古的制度,在他們的居住區實行扎薩克(蒙古各旗的長官)制,進行管理。

“桑葉”帝國:清代的疆域與政區

清伊犁地圖

清朝正式設立伊犁將軍后,為了加強鞏固新疆的統治,又實行移民實邊的政策,先后從內地與南疆遷移了大批兵民到伊犁地區屯田游牧。主要有以下的幾次遷移行動:

從張家口外遷一千八百名察哈爾眷兵(可攜帶家屬的駐防兵)到伊犁西北博羅塔拉河及賽里木湖一帶駐防游牧;從黑龍江遷一千名索倫達斡爾眷兵到伊犁的西奎屯、薩瑪爾、霍爾果斯等河一帶駐防;從熱河(今河北承德)遷五百名達什達瓦厄魯特眷兵到伊犁西南的察林、特克斯河一帶駐防游牧;從盛京(今遼寧沈陽)遷一千名錫伯眷兵到伊犁河南察布察爾一帶駐防;從西安熱河等處遷六千五百名滿洲眷兵到伊犁河北巴彥岱一帶駐防;從陜西、甘肅遷三千名綠營眷兵到塔勒奇、烏哈爾里克、察罕烏蘇一帶駐防屯田;從南疆各城遷六千維族農民到固爾扎和海弩克一帶居住屯田。

經過以上的遷徙,在伊犁河南北出現了許多村莊,放牧的氈帳也到處可見,從而使這一地區的農業與畜牧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從乾隆二十六年到四十五年(1761-1780年)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清政府又以惠遠城為中心,建立了綏定城(今霍城縣)、塔勒奇城(今霍城塔爾基)、瞻德城(今霍城縣清水河子)、廣仁城(今霍城縣蘆草溝)、拱宸城(今霍城縣霍城)、惠寧城(今伊寧縣巴彥岱)、熙春城(今伊寧市西北)、寧遠城(今伊寧市)等八個衛星城,在每個衛星城也都設置官員,駐扎軍隊,與惠遠城一起統稱為伊犁九城。

到了19世紀中葉,俄國趁新疆發生內亂之機侵入了新疆。咸豐元年(1851年),俄國取得在伊犁、塔城通商設領事的特權。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與俄國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規定,新疆境內的中俄西界,“自沙賓達巴哈起,至齋桑淖爾,又西南至特穆爾圖淖爾,又南至浩罕為界”,這樣就將原來屬于清政府的自巴勒喀什(巴爾喀什)湖東南至特穆爾圖淖爾之間的土地劃歸了俄國。同治三年(1864年),俄國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即《塔城條約》)割占了巴爾喀什以東以南的廣大領土。伊犁、塔城人民深受沙俄侵略之害。同治九年(1870年),俄國將他們單方面確定的邊界強加給中國,清朝官員只得在俄方界碑的左側另立中方的界碑。但是這一邊界剛剛劃定,俄國又趁侵入新疆天山南北廣大地區的中亞浩罕汗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軍事頭目阿古柏建立“哲德沙爾國”(意即七城國)之機,在同治十年(1871年)占據了伊犁。

光緒三年(1877年),清政府派陜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于是左宗棠出兵新疆,平定了阿古柏的叛亂,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整個新疆地區。隨后左宗棠要求俄國退出伊犁,但遭到俄國的拒絕。光緒七年(1881年),在俄國的壓力下,兩國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依據這個不平等條約,雖然俄國歸還了所侵占的伊犁,但清政府卻不得不割給俄國霍爾果斯河以西的領土,并開放新疆全境。自此,新疆的統治中心從伊犁東移。

左宗棠在出兵收復新疆之前,就曾提出在新疆設省,實行與內地一樣的行政管理的主張。在伊犁收回后,已調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還特地提交了一個《新疆行省急宜議設、關外防軍難以遂裁折》,強調新疆建省的重要性。清政府采納了左宗棠關于在新疆設省的奏議,于光緒九年(1883年)設立新疆省。不久,便裁掉此前所設立的駐防大臣、扎薩克和阿奇木伯克,改設府、廳、州、縣,分為四道,六府,二直隸州、八直隸廳、一州、二十一縣。新疆巡撫駐迪化府(今新疆烏魯木齊),仍設伊犁將軍駐惠遠城。民國二年(1913年),伊犁才并入新疆。

新疆省的建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統一了西陲邊疆與內地的行政建制,取消了對人民遷徙的限制,對維護祖國統一,加強西北邊防,使內地與新疆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更加密切,促進新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6.西藏、青海辦事大臣及其轄區

(1)西藏辦事大臣及其轄區

清朝取代明朝以后,對西藏地區的治理更加嚴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區行使主權管轄的施政進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清朝初期,順治皇帝幾次邀請達賴五世進京。順治九年(1652年),達賴到北京覲見,受到了順治皇帝的隆重款待,考慮到達賴在京期間的居住問題,順治特意讓人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黃寺;第二年,順治皇帝頒賜金冊、金印,冊封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從此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的封號及其在西藏的政教地位??滴跷迨辏?713年),康熙皇帝又冊封駐在日喀則的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正式確定了班禪喇嘛的名號。至此,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體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認,同時,也確立了清朝在西藏的統治地位。

早在明朝末年,蒙古顧實汗的力量就已進入到了西藏,因此在五世達賴喇嘛去世后,西藏便處于顧實汗的孫子拉藏汗與攝政第巴(行政官)桑結嘉措的聯合執政時期。在此期間,圍繞真假六世達賴喇嘛(即第巴所立倉央嘉措和拉藏汗所立意希嘉措)之爭,西藏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使西藏政局動蕩不安??滴跛氖哪辏?705年),桑吉本想將拉藏汗毒死,并將蒙古在西藏的勢力趕走,不想事情敗露,反被拉藏汗打敗殺死。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桑吉的下屬與新疆的準噶爾部勾結,殺死拉藏汗,使西藏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滴趸实蹫榱司S護祖國的統一,安定西藏的局勢,命令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坐鎮西寧,調撥大軍從云南、四川、青海三路入藏??滴跷迨拍辏?720年),清軍將準噶爾兵逐出了西藏。在清軍勝利進藏的同時,清政府將駐于西寧塔爾寺的噶桑嘉措正式冊封為六世達賴喇嘛,然后,康熙皇帝讓都統延信率兵從青海的西寧護送六世達賴入藏“坐床”,封拉藏汗的部屬康濟鼐為貝勒,負責前藏政務,頗羅鼐為臺吉,管理后藏事宜。

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劃分西藏和四川、云南的地界,將昌都、洛隆宗、桑昂曲宗等地劃給西藏,將中甸、阿墩子(德欽)、維西劃歸云南,而巴塘、里塘、康定、德格等地仍屬四川。四川、云南、西藏三方隨后又派官員會勘了地界,在金沙江以西的寧靜山山頭豎立了界碑,確定了云南、四川藏區與西藏的地理分界。

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發生叛亂,康濟鼐被叛軍所殺。在叛軍被平定之后,清政府封頗羅鼐為郡王,負責全藏政務。清朝還從這一年開始,設立駐藏大臣辦事衙門,派遣駐藏大臣、幫辦大臣各一名,前者駐拉薩,后者駐日喀則,代表中央政府監督西藏地方行政。

頗羅鼐死后,他的兒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繼承郡王爵位,隨后發動叛亂,想要割據西藏,但被達賴和西藏地方政府平定。有了這次的教訓,清政府決定改革原有的西藏行政體制,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廢除了郡王、貝勒掌權的制度,規定了由駐藏大臣(直接管轄藏北三十九族和達木蒙古地區)與達賴共同裁處西藏事務的體制。下設“噶廈”作為西藏的地方政府,由四個地位平等的噶布倫組成,在駐藏大臣與達賴的領導下,分別管理西藏的衛(前藏)、藏(后藏)、喀木(康)、阿里等四區的政務。此外,清政府還派遣軍隊長期駐扎在西藏,用來加強對西藏的統治。

六世班禪死后,他的哥哥仲巴胡圖克圖與弟弟舍瑪爾巴之間因分財產不均而發生矛盾,舍瑪爾巴勾結尼泊爾的廓爾喀入侵西藏。乾隆皇帝再一次派兵入藏,趕走了侵擾西藏的廓爾喀軍。為了鞏固對西藏的統治,清政府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頒布了《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明確規定駐藏大臣的地位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達賴與班禪及其他大活佛轉世,要在駐藏大臣的監督下通過“金瓶掣簽”(將最后的幾位候選人名字放在一個金瓶中抽簽決定)確定,此外還就邊界軍事防務、對外交涉、財政稅收以及寺院的供養和管理等作了規定。這是清朝中央政府全面加強對西藏地方統治的重大措施。從此,駐藏大臣的政治權力更加鞏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平等的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進一步確立。此后一百多年,這一章程所確定的基本原則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的藍本。

道光二十年(1840年),與西藏阿里西部接壤的克什米爾侵入阿里區內的拉達克,占領了這一地方。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國將克什米爾吞并,拉達克隨即被并入了英屬克什米爾。

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藏印條約》,劃定西藏與哲孟雄(錫金)的邊界,西藏春丕以南等地被劃歸哲孟雄,并規定哲孟雄歸英國保護。

(2)青海辦事大臣及其轄區

清朝初年,漠西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部,在準噶爾部的逼迫下,由新疆遷到了青海北部。隨后,和碩特部即接受了清政府的封號??滴跄觊g,清政府平定噶爾丹叛亂,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機兼并了青海的和碩特部,并鼓動和碩特部親王羅卜藏丹津在雍正元年(1723年)舉兵反清,發動叛亂。

雍正元年十月,叛軍首先在西寧府周圍的一些地方發動進攻。與此同時,西寧附近喇嘛寺院的僧人,在羅卜藏丹津煽惑之下,亦多起而叛亂。

針對當時叛亂的形勢,清政府立即命令川陜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征調四川陜西的軍兵,進駐西寧;同時,又命四川提督岳鐘琪為奮威將軍,襄贊軍務。清軍為防止叛軍內犯和入藏,在多處部署了兵力。之后,清軍分路進攻西寧周邊各處叛軍,羅卜藏丹津被迫率軍西逃,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

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平定后,清政府采取年羹堯的建議,實行了一系列善后措施。先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對青海地區的行政建置實行了改革:改西寧衛為西寧府,下設兩縣(西寧縣、碾伯縣)、一衛(大通衛),命令副都統達鼐為首任“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青海辦事大臣,又稱西寧辦事大臣),管理青海蒙古各旗和藏族部落政務。然后在雍正六年(1728年),仿內蒙古札薩克制,將青海北部的蒙古部族,編為五部二十九旗,即和碩特部(和西前旗、和北前旗、和東上旗、和南右中旗等二十一旗)、土爾扈特部(土南前旗、土南后旗、土西旗及土南中旗等四旗)、綽羅斯部(綽北中旗、綽南右頭旗二旗)、輝特部輝特南旗和喀爾喀部喀爾喀南右旗。又在青海南部設立玉樹等四十土司。從此,青海地區完全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

7.烏里雅蘇臺將軍

清政府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立定邊左副將軍(即烏里雅蘇臺將軍),統轄漠北喀爾喀蒙古四部及科布多(今吉爾格朗圖)、唐努烏梁海地方,駐烏里雅蘇臺(今扎布哈朗特),通稱外蒙古。

在蒙古族游牧地區,清政府采取隨俗而治的方法,仿照滿族的八旗制度并加以改造后,實行盟旗制度。旗的長官稱為札薩克,掌管一旗之內的軍政與民政等事務。數旗合在一起,組成一盟。盟的長官稱為盟長,設正副二人,負責主持各旗的會盟事務,并且代表皇帝監督各旗。

喀爾喀四部為北路土謝圖汗部二十旗、東路車臣汗部二十三旗、西路扎薩克圖汗部十九旗及中路三音諾顏部二十四旗;科布多設置參贊大臣,管厄魯特、烏梁海十七旗;唐努烏梁海在喀爾喀蒙古西北部,分為五旗(庫蘇古爾烏梁海旗、托錦烏梁海旗、薩拉吉克烏梁海旗、唐努烏梁海旗和克穆齊克烏梁海旗)和四十六佐領,分別隸屬于烏里雅蘇臺將軍、扎薩克圖汗部及三音諾顏部。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同治三年(1864年),俄國通過與清政府簽訂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了唐努烏梁海西北十佐領及科布多所屬阿爾泰淖爾烏梁海二旗。之后在同治八年(1869年)簽訂的《科布多界約》和《烏里雅蘇臺界約》兩個界約,進一步完善了俄國對這些地區的侵占。光緒九年(1883年)又勘改科布多邊界,按《中俄北京條約》劃定了兩國邊界。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設阿爾泰辦事大臣,駐承化寺,分管科布多西南部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新和碩特三部地區。

1911年,唐努烏梁海中部二十七佐領為俄國強占,東部九佐領為當時宣布“獨立”的喀爾喀封建領主占領。

8.漠南蒙古二區

漠南蒙古包括內蒙古與套西蒙古二區。在清軍入關之前,內蒙古即已歸附清朝,范圍包括東起科爾沁、西到鄂爾多斯的地區,一共有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其中科爾沁、郭爾羅斯、杜爾伯特、扎賚特等四部十旗合為哲里木盟,喀喇沁、土默特等二部五旗合為卓索圖盟,扎魯特、巴林、阿魯科爾沁、克什克騰、翁牛特、喀爾喀、奈曼、敖漢等八部十一旗合為昭烏達盟,烏珠穆沁、浩齊特、阿巴哈納爾、阿巴噶、蘇尼特等五部十旗合為錫林郭勒盟,喀爾喀、茂明安、烏喇特部落等四部六旗合為烏蘭察布盟,鄂爾多斯一部七旗為伊克昭盟。這六個盟直屬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理藩院。各旗設扎薩克,管理全旗的政務。還設置有熱河都統,駐防直隸承德府。

在上述六盟之外,又有歸化城土默特,由山西綏遠城將軍統轄。在宣府、大同邊外,還有察哈爾八旗,各設總管,隸屬于察哈爾都統,駐直隸張家口。

在河套西部的阿拉善厄魯特旗和額濟納土爾扈特旗,合稱為套西二旗,游牧于河套賀蘭山以西,各自為部,不設盟(參見《清烏里雅蘇臺將軍轄區、內蒙古與套西蒙古示意圖》)。

9.臺灣省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在元朝時就曾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臺灣與澎湖列島一帶的海防與治安。但是到了明朝初年,由于海上倭寇的猖獗,明政府撤銷了澎湖巡檢司這一機構,并將澎湖列島的居民撤往大陸。明朝政府的這一做法,不但沒有起到遏制倭寇的目的,反而讓澎湖列島逐漸成為了倭寇的據點。

在明朝時,臺灣島與大陸的聯系已經十分密切,當時有不少大陸人渡海來到臺灣島居住。明朝雖然沒有在島上設立行政機構,但明軍在追剿“??堋睍r曾多次進入臺灣,并把臺灣及其附近海面列為軍事防御區域。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人第二次被明朝軍隊從澎湖驅逐之后,便轉向臺灣,侵占了臺南一帶。天啟六年(1626年),西班牙人也步荷蘭人的后塵,占據了臺北一帶。明朝末年,荷蘭人趁在臺灣中部的北港一帶建有政權的鄭芝龍(鄭成功之父)將活動從臺灣轉向大陸之機,獨占了臺灣島。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因為在大陸抗清不利,決定改以臺灣為基地,因此他從廈門出兵,前去攻打臺灣。第二年初,荷蘭侵略者投降,退出了臺灣島。隨后,鄭成功和他的兒子鄭經在臺灣和澎湖設立了三個安撫司和下屬的府、州,建立了奉南明永歷為正朔的鄭氏政權。

在清初的朝廷官員中,對臺灣鄭氏政權一直存在著安撫與剿平的兩種主張,并且以前一種主張占主導地位。到了康熙初年,隨著平定“三藩”(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之信,靖南王耿仲明及其子繼茂、孫精忠)戰爭的節節勝利,康熙對臺灣鄭氏政權的寬大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在臺灣病故,鄭氏集團內部為了爭奪權位,引發了一場內訌。不久之后,清軍也正好將“三藩”全部平定。這兩件事情都促使康熙決定派兵奪取臺灣??滴醵辏?683年),清朝軍隊在施瑯的率領下攻占臺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投降。

鄭氏政權投降之后,對如何處置臺灣的問題,又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臺灣孤懸海外,對于清政府來說不免顯得鞭長莫及,如果派兵前去鎮守,還會造成錢糧方面的不少浪費,不如索性放棄臺灣島,把島上的居民遷回大陸。甚至有人荒唐地提出,把臺灣轉讓給荷蘭。另一種意見則是以施瑯等人為代表,他們堅決反對棄守臺灣,認為臺灣雖然是一座孤島,但是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系到福建、廣東、江蘇及浙江四省的安危。如果放棄臺灣,必將釀成大害。因此,只有守住臺灣,才能永固邊防??滴跽J為施瑯等人的意見很有道理,于是采納了他們的建議,決定設置駐守,把臺灣重新納入中央政府的統管之下??滴醵辏?684年),清朝在臺灣島設府,治所設在今臺南市,隸屬于福建省。從此,長期由當地人民自治的臺灣島,出現了大陸政權設置的正式行政區劃。

19世紀中葉,日本向外侵略的擴張野心日益顯露,開始將手臂伸向臺灣。然而對于日本來說,要實現侵占臺灣,第一步則需要先將臺灣島以北的琉球吞并。于是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便迫使早與中國有宗屬關系的琉球國王接受“藩王“的封號。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日本利用同治十年(1871年)琉球船民幾十人因船失事漂流到臺灣瑯硚地方遇難一事,派官員到北京,向清政府總理衙門提出交涉。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在長崎設立了侵臺的軍事基地,決定向臺灣進兵,第二年,日本出動陸、海軍三千多人,悍然發動了對臺灣的進攻,從瑯硚登上了臺灣島。當地高山族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軍,進行了英勇的抗擊,先后打死打傷日軍五六百人,迫使日軍退踞龜山。

清政府在得知日軍侵臺的消息后,一面向日本政府提出嚴正抗議,一面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帶領輪船、兵弁,以巡閱為名前往臺灣察看,并命福建布政使潘霨幫同辦理。日軍在高山族人民的抗擊下,傷亡已經不小,現在看到清軍的增援部隊又來到臺灣,知道要想以武力霸占臺灣已很難實現。于是,日本改變了策略,轉而進行外交訛詐。在英、美駐華公使的幫助下,日本終于迫使清政府訂立了中日《臺事專約》(又稱《北京專約》)三款,規定中國向日本賠款五十萬兩,作為日本從臺灣撤軍的條件;承認臺灣高山族人民“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日軍侵臺是“保民義舉”。后來日本以此為依據,硬說中國已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國,在光緒五年(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廢除其國王,將琉球改為沖繩縣。

光緒十一年(1885年),為加強對臺灣的控制,清政府又分福建臺灣府建立臺灣省,隨后分建臺灣、臺北、臺南三府,臺東一直隸州,三廳,十一縣。臺灣巡撫駐臺北府。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后,被迫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臺灣省被割讓給了日本,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臺灣才被歸還給中國。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lstj/24960.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