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歷史圖解

歷史圖解

  • 中·外——城市與中外交流

    中·外——城市與中外交流

    位于亞歐大陸東端、太平洋西岸的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物質文化交流幾乎與它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在穿越崇山峻嶺、越過茫茫大漠、橫渡無垠海域的同時,沿線也興起了一個個城市。所以說,中外商品流通對中國城市的形成,尤其是中國城市空間分布的影響深遠。而這又以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和晚清以來的開埠城市最具代表性。...

    歷史圖解 2020-07-14 1195 0
  • 水·城——城市與交通

    水·城——城市與交通

    城市與交通路線的關系極為密切。交通路線不僅可以保證行政中心的城市能夠下傳政令,上達民情,輸送賦稅,調動軍隊等等,更重要的是,交通路線可以保障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的供給,同時也通過城市將整個區域甚至其他區域的商品轉輸到各地。因此說,交通路線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一點也不為過。...

    歷史圖解 2020-07-14 2086 0
  • 市·鎮——城市與經濟

    市·鎮——城市與經濟

    中唐以后,尤其是五代以來,隨著國土開發范圍的不斷擴大,地方經濟的勃興,原本以防御為目的的軍鎮普遍向地方經濟中心的市鎮轉變,以及大城市外圍的草市大量出現。這可以說,是明清時期我國城鎮或市鎮繁榮的前兆。...

    歷史圖解 2020-07-14 1199 0
  • 里·坊——都城社會的發展

    里·坊——都城社會的發展

    從西周直到秦漢,城邑中居民聚居的基本單位,叫做里。顧名思義,里就是一平方里的面積。這種里直到北魏都城洛陽時,還是“方三百步為一里”,北魏的方三百步就是一平方里,所以里一直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居住單元。...

    歷史圖解 2020-07-14 299 0
  • 城·郭——都城形態的演變

    城·郭——都城形態的演變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边@是《周禮·考工記》中關于都城設計的記載。拋開具體的描述,《考工記》本身實際上反映了戰國時代中央集權制思想漸趨成熟,人們企圖通過建筑藝術的手法來突出表現封建帝王的統治中心的理念。不過,雖然這一想法出現很早,事實上差不多用了近二千年的時間,才最終在元大都完整地將這一思想貫徹到都城設計中。盡管如此,但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營建的都城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禮·考工記》中所構建的理想都城的影響。換言之,中國歷史上都城形態的演變,基...

    歷史圖解 2020-07-14 2260 0
  • 都·京——首都與陪都

    都·京——首都與陪都

    定都對于一個王朝來講,當然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人們在選擇首都時,往往十分挑剔,從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等方面考慮,這就形成了上文所講的建都幾個基本原則。但現實的情況,并不總是遂人心愿。每一個地方總有不利之處。所以,即便是在中國歷史上已證明是首都最佳選擇的西安/長安和北京,事實上也總有這樣或那樣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西安在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間是僻處西鄙,而北京也過于接近北方邊疆地區。所以,為了統治的方便,帝王們則會選擇在疆域內另一個適于控制全國的地方,作為首都的補充,以彌補首都的某種不足。這就是陪都。有時候,一...

    歷史圖解 2020-07-14 436 0
  • 京·師——國都的確立與轉移

    京·師——國都的確立與轉移

    一個王朝建立之后,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便是首都應該確定在全國范圍內的那一個地理位置或者說區位上。從宏觀的方面而言,這個位置必須是最有利的,其他地點都不如它。從微觀的方面而言,這個地點的地理環境又適宜建設都城。...

    歷史圖解 2020-07-14 1505 0
  • 都·邑——夏商周都城

    都·邑——夏商周都城

    古代文獻中常提到的邑,在卜辭中是土地和人民的象形,可見邑是泛指所有的居民點。邑有時還有市,就稱為“有市之邑”。從城市的定義來看,這種有市之邑才是指城市型居民點?!稇饑摺R策五》中蘇秦在游說齊緡王時所說:“通都小縣,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本褪侵高@樣的城市。...

    歷史圖解 2020-07-14 1162 0
  • 城·市——早期城市的起源

    城·市——早期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城市。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看法。...

    歷史圖解 2020-07-14 2164 0
  • “桑葉”帝國:清代的疆域與政區

    “桑葉”帝國:清代的疆域與政區

    歷史上改朝換代,幾乎都要對前代的行政區劃有所改動,但清應當算是一個特例。因為清秉承明制,幾乎沒有什么變革。...

    歷史圖解 2020-07-14 1281 0
  • 退縮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與政區

    退縮中的疆土:明代的疆域與政區

    明王朝建立后,依然承襲了元代的行省制度。然而,明太祖朱元璋認為行中書省的權力太大,為加強中央集權,于是對元代的行省制度作了很大的改革。由于他對宋代高度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十分羨慕,因此便效仿宋代分路的做法,把一個行省的最高權力分散到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使司三個不同的官員手中。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朱元璋是如何完成這一轉變的。...

    歷史圖解 2020-07-14 1964 0
  • 犬牙交錯話行?。涸慕蚺c政區

    犬牙交錯話行?。涸慕蚺c政區

    元代在地方上的最高一級行政區劃與前面的朝代相比較有所不同,采用的是中書省、行中書省統轄制度。元代的這一制度是從金代那里承襲而來的。如果我們探究行省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王宮禁地稱“省”,即省中。魏晉時期,在中央設中書、尚書、門下三省,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省開始成為官署名稱。如果遇到地方上有事情,中央政府便會派某些官員前去處理,組成行臺省。我們在前文中已經提到過,三國時期,司馬昭討伐諸葛誕,開始設立行臺自隨。但其時的行臺只是臨時派出的中央行動機構,事情辦完之后,便被撤銷。也正是由于...

    歷史圖解 2020-07-14 743 0
  • “強干弱枝”的新嘗試:北宋與南宋(含遼金西夏)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強干弱枝”的新嘗試:北宋與南宋(含遼金西夏)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北宋時期,路的劃分以轉運使司為主,初期路的分合極不穩定,省并頻繁。到了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才將全國定分為十五路。后來又有所分析,真宗時分為十八路,神宗變成了二十三路,到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增加到了二十四路(參見《北宋二十四路示意圖》)。...

    歷史圖解 2020-07-14 866 0
  •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天可汗”的疆土: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唐太宗繼位后,在貞觀年間先后對西北地區用兵,打敗了東突厥、高昌、薛延陀等少數部族國家,使唐朝的西北疆域擴至陰山以北、今天的新疆等地,并在這些地方設置行政機構進行管轄。由于唐太宗對這些歸附的少數部族采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因此被當地的部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高宗時又先后破西突厥、降百濟、定天山、滅高麗,使唐朝版圖臻于極盛(參見《唐前期盛時疆域形勢示意圖》)。...

    歷史圖解 2020-07-14 1076 0
  • 中原淪喪南北分:十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中原淪喪南北分:十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建興四年(316年),匈奴人建立的漢國軍隊,在劉曜的率領下,攻入長安,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至此而亡。...

    歷史圖解 2020-07-14 1329 0
頁次:1/51 每頁15 總數765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轉到: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