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詔賦得除夜
【唐·王諲】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
古代命題詩,一般都在題前加“賦得”二字。應詔詩是特殊的命題詩,屬于“應制詩”,是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的詩。應詔詩很難寫,既要歌功頌德,又要展示才華。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諲(yīn)參加朝廷除夕宴時奉詔所作,寫得很得體。
一是切題。“除夕”就是去除今夕。“今宵盡”“一夜去”“空中改”,都是表達這一層意思。但只是去除今夕還不能算完全切題,因為去除了還要迎來。所以,在去除的同時,還要有迎來。于是,這首詩每寫一“去”,必寫一“來”:有“今歲今宵盡”,就有“明年明日催”;有“寒隨一夜去”,就有“春逐五更來”;有“氣色空中改”,就有“容顏暗里回”。并且,最后一聯落在“來”字上——“風光”“已著后園梅”,這就是“寒去春來”了。這是“除夕”最核心的意義。
二是暗含王德耀坤,君恩昌隆。古人相信天人感應,王有德,天有應。天有應的主要表現就是歲時順遂,沒有災禍。除夕過了,新的一年就到了,新的春天要應時而動。“春逐五更來”,“容顏暗里回”,“風光”“已著后園梅”,就是春天應時而動的表現。這也就暗含對王德君恩的歌頌。
三是頗見才華。應詔詩多寫成排律,這首詩雖然不是排律,但前三聯不僅全都是工穩的對仗,而且三聯連貫而下,氣韻生動。最后一聯雖不對仗,卻輕輕一托,就將詩意高高托起,且別開生面,將讀者引向紅梅迎春的喜慶之中。
人們平常多用“得體”一詞來形容某人做某事做得好,其關鍵就是能考慮方方面面,而又各盡其宜,恰到好處。這其實是很難的,尤其是臣下替君王做事。王諲這首詩能成為歷代應制詩中的佼佼者,正與此相關。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lsdg/2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