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歷史典故

你不可不知的中華歷代帝王,那些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歷代帝王

華夏祖先--黃帝和炎帝

黃帝是傳說中上古帝王軒轅氏的稱號。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干,成年后聰明堅毅,其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在涿鹿之戰中擒殺了蚩尤,統一了中原各部落。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數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都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相傳三月初三是黃帝誕生的日子,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每年的三月三和清明節是今人祭祀黃帝的日子。

你不可不知的中華歷代帝王,那些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歷代帝王

炎帝是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和黃帝共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其部落最早居住于今陜西岐山東部。他制耒耜,種五谷,開辟市場,治麻為布,作五弦琴,削木為弓,制作陶器等,對我國早期農業的發展和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11月為冬至。

賢者居之--堯和舜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圣王,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后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因此也稱為唐堯。舜名重華,又稱虞舜,建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慣,被稱為有虞氏帝舜。相傳舜的家世非常寒微。

堯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創立多個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傳說堯帝還發明了圍棋。堯晚年的時候,想找一個賢能的接班人,人們一直推舉舜。堯聽說舜很賢德,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經過一番考察后,堯把部落聯盟首領的全部職權讓給了舜。這就是歷史上的“堯舜禪讓”。

治水英雄--大禹

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于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后隨父遷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親是鯀(gǔn),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堯就讓禹的父親去治水。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用堤壩擋水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因此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

公元前2070年,帝舜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歷,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征。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即位,打破了禪讓制度,開創了子繼父位的世襲王朝制度。

亡國之君--夏桀

夏桀又名癸(guǐ)、履癸,生卒年不詳,商湯給他的謚號為桀(兇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在位54年(前1653-前1600)。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國亡,被放逐而餓死。

當發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至桀時,延續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敗,民不聊生,危機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驕奢自恣、迷戀美色,成為夏朝的掘墓人。

滅夏建商--成湯

成湯,名履,又稱武湯、大乙、天乙、唐,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商湯。商原為夏的屬國之一,生活在黃河下游。夏末,王室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君王荒淫無道。成湯則在國內布德施惠,輕賦薄斂,使百姓親附,政令通行。湯看到夏桀的無道,決定推翻夏朝。公元前1600年,湯正式建了我國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

商湯開以武力奪得天下的先例,使中華帝國以后的歷史變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荒淫無道--商紂王

紂(?-約前1046)姓子,名受或受德,號帝辛,史稱“紂王”,中國商朝的末代君主,紂是商朝第29位帝王乙的兒子,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他天資聰穎,不僅體格魁偉,而且能言善辯,但卻好酒色、喜淫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除此之外,商紂王非常殘暴,制定了很多嚴刑峻法。在他的統治下,商朝日益衰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他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可忽視。他開拓山東、淮河下游和長江流域,使商朝疆域得以擴展,促進了中原文明的傳播。

明君圣人--周文王

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也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滅商大業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周人謚西伯為文王。

他繼承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據地。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這引起商紂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釋歸。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他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

周文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歷代所稱頌敬仰。

一代明君--周武王

周武王(?-前1043)姓姬名發,是周文王姬昌次子。他繼承父親遺志,于公元前11世紀消滅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他即位后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武王審時度勢,將都城擴至鎬京(今陜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公元前1048年,武王在孟津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兩年后,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開啟了奴隸制社會最興盛的時代。

武王滅商后,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滅商后不久逝世。

作繭自縛--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前771)姬姓,名宮湦,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在位時,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后申后及太子,立褒姒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為博取褒姒的一笑,烽火戲諸侯。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聯合西方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臨城下,周幽王急忙命令點燃烽火,但是諸侯們之前上當的次數太多,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周幽王被殺。后來諸侯們擁立幽王的兒子繼承王位,就是周平王。平王將國都遷至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平王東遷”。以此為標志,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lǚ)、越王勾踐。不過以最終結果來看,宋襄公和吳王闔閭都是不能入選五霸的。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首。于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在其兄齊襄公被殺后,由莒回國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稱霸的標志。

春秋五霸之晉文公

晉文公(前671-前628),姓姬名重耳,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國繼位。他在賢臣的輔佐下,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整頓內政,發展農業、手工業,增強軍隊戰斗力,國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此后,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由此,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稱霸西戎--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姓嬴,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于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謚號穆,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擊敗晉國,俘晉惠公,又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后在崤(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之戰中敗于晉軍,轉而向西發展,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獲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一鳴驚人--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又稱熊侶,郢都(今湖北江陵)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間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后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莊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莊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并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后,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臥薪嘗膽--越王勾踐

勾踐(約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465年在位。吳王闔閭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軍所敗。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勾踐于次年主動進攻吳。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西南)與吳兵發生激戰,越兵大敗。為了保存力量,勾踐退兵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南),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乞和。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后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并殺死了吳太子。夫差返國后只得言和。勾踐不斷舉兵伐吳。吳亡后,勾踐又乘船進軍北方,宋、鄭、魯、衛等國歸附,并遷都瑯琊(今山東膠南南),與齊、晉諸侯會盟,后經周元王正式承認為霸主  

齊威王(?-前320)媯姓,田氏,名因齊,中國戰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356年繼位,在位36年。以善于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因齊初立,見吳越兩國俱稱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稱“齊王”。威王初即位,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韓、魏、魯、趙等國都來入侵,出現了“諸侯并伐,國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虛心納諫,立即振作起來。平民鄒忌以鼓琴求見,勸威王用賢臣、除奸佞,恤民養戰,經營霸王大業。威王見鄒忌是個人才,三個月后就用為相國,加緊整頓朝政,改革政治,國力大增。后又重用孫臏,在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魏惠王為了討好齊國,在徐州尊齊侯為王,齊國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是為“徐州相王”。齊國代替了魏國的地位,稱雄關東。

求賢如渴--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君。姓嬴,名渠梁,于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是戰國時代秦國一位有名的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后不久就頒布了“求賢令”。衛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并很快受到重用。經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后來的統一六國開辟道路。

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氏,名政。秦始皇22歲時“親理朝政”,重用人才,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決定采用一個比“王”更尊崇的稱號--皇帝。又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稱為“始皇”。在完成統一大業后,他過上了窮奢極欲的生活,為秦朝的滅亡種下禍根。

滅六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政權:設置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輛形制、修筑長城等,對以后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草莽英雄--漢高祖

西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于公元前202年稱帝,定都洛陽(之后遷到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共在位八年。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為保存實力,被項羽立為漢王。劉邦晚年還曾返回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飲酒,席間作《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登基后,劉邦采取的寬松無為的政策,例如:分封天下諸侯、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士兵復員等。這樣做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梢哉f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以及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雄才大略--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生于長安,幼名彘,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葬于茂陵。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變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將財政權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他還派張騫前往西域聯絡大月氏,開通了“絲綢之路”。他還設立太學,治理黃河。

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中國開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強的國家聞名于世。

中興漢室--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字文叔,蔡陽人,漢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艱難奠定中興之基。25年,劉秀稱帝,國號仍為漢,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是一位賢明的君王。

劉秀在位期間,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于東漢一朝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監督地方行政系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在歷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為后世提供了一個好的范例。

一代梟雄--魏武帝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權臣,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自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敗于赤壁,由此轉向鞏固北方的統治,封為魏王。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尊其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對家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閥觀念,網羅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對曹操的評價歷史上一直是毀譽參半,但史學界傾向于認為曹操是一個在歷史上做出多方面貢獻的杰出人物。

弘毅寬厚--昭烈帝

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一心想恢復漢室江山。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軍有功,于是被任命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后投靠孫權大勝曹操于赤壁,入侵奪取益州與南中,自立為西蜀國王。221年,在成都即位自稱漢皇帝,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舉賢任能--東吳大帝

東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同年,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占領了荊州后直意要取下東吳。孫權有意與曹操一戰,果斷決定,以周瑜為東吳統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萬人大敗八十萬兵力。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后孫權出戰合淝,被魏國大將張遼擊敗。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命大將徐盛火攻大破曹丕。229年,孫權于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今湖北鄂城),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

稱帝后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臺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后的孫權日益驕奢,為日后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暫結亂世--晉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晉朝的開國君主,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司馬炎為司馬昭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皇位,但在重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于265年5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掌握兵權。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一。

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而稱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他罷廢州郡武裝,大肆分封宗室,允許諸王自選長吏和按等置軍,而且無法妥善處理少數民族內遷問題。這些都種下日后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禍根。

氣吞萬里--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363-422)字德輿,小名寄奴,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幼年家境貧苦,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不過,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著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從軍,成為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劉裕為人機智有謀,勇敢善戰,多次克敵致勝,屢立戰功。因功升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彭城內史。劉裕從此起家,成為東晉一員虎將。后來劉裕逐漸控制了東晉朝政,權傾天下。420年劉裕迫司馬德文禪讓,即皇帝位,國號宋,改元永初。東晉滅亡,中國開始進入南北朝時期。劉宋初期,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的一個王朝,在位三年后去世。

劉裕當政位時期,吸取了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鞏固帝位,而且他十分關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減免稅役,這也顯示了這位創業之君的治國才能。宋代文豪辛棄疾也曾寫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樣豪邁的詞句來贊揚他的功績。

統一北方--北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字佛貍,鮮卑族拓跋部人,軍事統帥,于423年11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漢世家大族崔浩等為謀臣,把握作戰時機,依靠鮮卑騎兵,先后攻滅北燕、北涼,破柔然,討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蚍值啦⑦M,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他常從卒伍中選拔將才,用其所長。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但誅戮過多。

開皇之治--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541-604)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隋朝開國皇帝,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將門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581年,楊堅逼周靜帝禪讓帝位,建國號隋,改元開皇,楊堅是為隋文帝。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楊廣和大臣楊素為統帥,率兵50余萬,大舉伐陳。次年,隋兵攻入建康(今南京),陳亡。于是從東晉十六國以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至此結束。隋文帝統一中國后,一面躬行儉樸,一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使社會京津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開皇之治”。

隋文帝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贊譽,為我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毀譽參半--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569-618)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581年封晉王,589年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600年立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號大業。在位期間,政績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三征高句麗,開創科舉。但是,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民生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

無論從主觀動機或客觀效果上進行考察,隋煬帝都應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帝王,絕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歷史功績?!?/p>

開國之君--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566-635)字叔德,唐代開國皇帝。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所以受到重用。隋煬帝即位后,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后遷衛尉少卿、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于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于617年5月起事。李淵起兵后,一面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并于7月率師南下。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制,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玄武門之變”后,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濟世安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宗李淵的次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書法家,詩人。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年輕時策動其父反隋,統一全國。后通過“玄武門事變”,登上太子寶座,于627年繼位。

即位后,他居安思危,任賢用良,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加強漢藏交流,被當時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這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但其晚年親征高麗的戰爭給中朝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后無功而還。

貞觀遺風--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名曌(zhào),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繼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705年退位。中宗復位不久后病死。

武則天足智多謀,兼涉文史,在執政期間,她繼續推行法治,開創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親自考試貢士;修《姓氏錄》,列武氏為一等;重視農業,抵抗吐蕃的攻擾,收復西安。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但由于大修廟宇,人民負擔加重。武則天執政時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家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

勵精圖治--唐玄宗

唐玄宗姓李隆基(685-762)又稱唐明皇,睿宗李旦第三子。與太平公主合謀發動政變,殺韋后,擁其父睿宗即位,被立為太子。712年,受禪即位,改元開元。唐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后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

唐玄宗后期,他貪圖享樂,寵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終于導致安史之亂發生。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

黃袍加身--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代開國皇帝,祖籍涿州,生于河南洛陽,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后周政權,即帝位,國號宋,都開封。

他用各個擊破、先南后北的戰略,先后攻滅后蜀、南漢、南唐等諸國,加強對契丹的防御;杯酒釋兵權,削弱禁軍將領和藩鎮兵權;派文臣代軍人掌握地方行政,遣使臣掌握地方財政;分散宰相權力;興修水利等。他的政治措施加強了專政主義集權的統治,基本上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鞏固了宋朝的統治,具有進步意義。但是,他重文輕武、偏重防內的方針,對形成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面有所影響。

契丹英雄--遼太祖

遼太祖阿保機(872-926)耶律氏,漢名億,是遼王朝的創建者。出身契丹貴族,901年襲夷離堇職位,907年被推為可汗,統一契丹八部,控制鄰近的奚、女真等族。他采納漢族士大夫建議,推翻選舉可汗制度,于916年自立為帝,國號契丹,建元神冊,建都臨潢(今內蒙巴林左旗)。在位期間,改革習俗、筑城堡、發展農商,創制契丹文字和成文法典。并先后攻取營、平等州及渤海。對契丹封建化過程的推進及歷史發展有重大作用。

女真英雄--金太祖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1068-1123)漢名旻,因此也稱完顏旻,金王朝創建者。1113年任女真族部落聯盟酋長都勃極烈。次年率兵反遼取勝。1115年元旦稱帝,國號大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南)。推行“猛安謀克”制度,命人創制女真文字。1120年與北宋訂“海上之盟”,夾攻遼國,奪遼大片土地。對女真族歷史發展有重大作用。

射雕英雄--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蒙古開國君主,名鐵木真,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統帥。1206年被推為蒙古帝國的大汗,建立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制定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變諸部長期混戰的局面。即位后,展開大規模軍事活動,征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1226年,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滅西夏,曲折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各族交往日益密切的客觀趨勢,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有為天下--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即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孫子。1260年,在開平繼承蒙古汗位。1264年,遷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正式定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中國。他在位期間,任用漢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區歷代封建統治的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并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重視農業,設置司農司,勸課農桑,還設置河渠司,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但他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使元代社會矛盾一直都很尖銳。

平民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號洪武。朱元璋自幼窮苦,曾為地主放牛,相傳還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任吳國公后擊敗陳友諒為吳王。1368年稱帝,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后,于南京稱帝,定國號為明,推翻元朝統治,統一中國。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一代雄主--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即位后年號永樂,世稱永樂皇帝(1402-1424年在位)。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自幼習練兵事,漸通經史兵法。1370年封燕王,十三年就藩,擁有重兵,鎮守北平(今北京)。1398年,朱元璋病卒,皇太孫朱允炆嗣帝位后削藩,危及燕王。1399年7月,朱棣為奪帝位,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號稱“靖難”之師。于1402年6月南渡長江,攻取京師(今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即帝位。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朝臣,并株連親朋,史稱“壬午之難”。同時削藩,加強中央集權。1421年,遷都北京。

朱棣在位期間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戎馬生涯--努爾哈赤

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八旗兵創建者和統帥,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滿族,愛新覺羅氏。生于女真貴族家庭。努爾哈赤花了三十年時間統一了東北女真各部落,并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權。但是他不滿足偏于一隅之地,逐鹿中原成為他的理想。1618年,他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努爾哈赤戎馬生涯40多年,創建一支能征善戰的八旗兵,培養一批統軍有方的將領。常躬親率軍征戰,指授方略,強調以智取勝,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克眾的著名戰例。其軍事思想對后來兵家有較大影響。

失意一生--順治

清世祖順治皇帝(1638-1661)名愛新覺羅福臨,是皇太極第九子,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皇后。1643年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1644年改元順治。9月自盛京遷都北京。福臨是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1651年親政。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盡管很想有番作為,也頗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終因他周圍尚未形成一支以他為主導的強有力的政治勢力,致使他在與朝中反對漢化的勛舊大臣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政治和愛情的失意,使他英年早逝。歷史上關于他的死有多種說法。

千古一帝--康熙

清圣祖康熙(1654-1722),名愛新覺羅·玄燁,清朝入關后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八歲登基,十歲喪母,在其祖母孝莊太后的教導下長大成人。他雖年幼,卻年少老成,十六歲便鏟除了鰲拜,繼而平定三藩叛亂,穩定了西南邊陲;重農治河,興修水利;收復臺灣,擴大了大清的版圖;北拒沙俄,訂《尼部楚條約》;西征蒙古,更加穩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

如果說他是我國最出色的皇帝,一點也不為過??滴醮蟮酆脤W上進,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他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為中華民族保存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由于他的文治武功,我國多民族統一的局面得到鞏固發展,出現“康乾盛世”的繁榮。

十全老人--乾隆

清高宗乾?。?711-1799),名愛新覺羅·弘歷,是清朝入關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后禪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為太上皇,他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族傳統文化教育,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精,文化修養很高,作詩多達四萬首。乾隆也認為自己在軍事上頗有成就,因此自稱“文治武功十全老人”。

乾隆即位后,以“寬猛相濟”理念施政,平定蒙古、新疆地區的叛亂,并完善治理西藏,修建海塘,并主持編撰《四庫全書》。但是其晚年好大喜功,任用大貪官和珅,大興土木,又六下江南,耗費國家人力物力,整個清王朝也在乾隆末期由盛轉衰。

末代皇帝--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于1908-1912年在位,年號宣統。三歲登基,由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在張勛復辟期間,復位5個月后再次退位。1932年在日本扶持下,執政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滿洲國執政,年號為“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1945年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1959年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lsdg/1284.html

上一篇:返回列表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