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制自隋朝創立以來,一直是古代知識分子進入仕途和實現理想的階梯,廣大文人對科舉考試也是趨之若鶩。文學作品里有很多古代文人進京趕考的故事,常常伴隨著人生的大起大落。那科舉考試到底是什么樣的流程?進京趕考又是怎樣的操作方式?現在我們就以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為例,真實還原一次古人的“進京趕考”全過程!
很多人將今天的高考類比為古代的科舉考試,這種類比并不十分恰當。盡管二者都是考試,但其目的性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今天的高考是為了獲得高等教育的資格,古代的科舉考試則是為了獲得做官的資格。所以從考試目的角度看,古代的科舉考試更像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但從參加規模和社會影響力的角度看,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又很像,都備受全國矚目。因此,高考的規模和公務員考試的目的合二為一,就更像古代的科舉考試了。
所謂的進京趕考,是指到京城去參加會試和殿試,這已經是科舉考試后半段的內容了。在進京趕考之前,科舉考試還有若干次的資格考試和初級考試。
△科舉流程圖
正式科舉考試之前,考生必須先通過資格考試。這種資格考試被稱為“童試”,童試之后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正試”。童試要經過三個級別的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h試是古代讀書人參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試,考試地點為其所在縣,一般由知縣(相當于縣長)主持??h試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舉行??记耙粋€月,縣衙會公告具體考試日期??忌枰崆皥竺?,報名時要提交三份證明材料——“親供”“互結”和“具結”。親供相當于今天的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齡、籍貫、體格、容貌特征和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名履歷,以確保你家是良民世家。所謂互結,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參考的五位考生寫一份承諾書,承諾如一人作弊則五人連坐,這是古代科舉防止作弊的無奈手段。所謂具結,是請本縣廩生(優等秀才)提供的“認?!辈牧?,證明考生不冒籍、不匿喪、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優或皂吏的子孫,本人也未從事過戲子之類的“賤業”。這一環節類似今天的政審??h試一般考五場,分別考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策論等。魯迅就曾經參加過晚清的縣試。據魯迅弟弟周作人日記記載,魯迅當年在5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137名,但在縣試后沒再參加府試,而是去了南京礦務學堂改讀新式學校。
縣試合格者將參加第二級資格考試,叫作府試。府試一般在每年的農歷四月舉行,考試地點在府城,相當于今天的市。府試一般由知府(相當于市長)主持,連續考三場。府試又合格的考生,被稱為“童生”。盡管童生這個名字看著很年輕,但很多讀書人一輩子連童生都很難考過。年紀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歲,年紀大的,六七十歲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里,爺爺和孫子可能都是童生。
府試合格的童生,接下來要參加“童試”的最后一級考試——“院試”。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每次連續考兩場。院試的主持者是每省的學政。學政是每省主管官學和院試的官員,其職能相當于一省的教育廳長。但與一般省官不同,學政由皇帝直接從中央委派到地方,其性質類似欽差大臣,級別和地位都很高。學政任期三年,任期內依次到每省下轄的府或州主持院試。
院試通過了,考生的身份就不再是童生了,而是“生員”,俗稱“秀才”。秀才的社會地位比普通百姓高,并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見了知縣不用下跪,還不需要服國家的差役和徭役。另外,秀才還有資格進入官學上學,成績最好的被稱為 “稟生”,還可以按月獲得國家發放的糧米??贾行悴乓呀浐懿蝗菀?,按照魯迅參加的那次縣試的人數計算,500余名考生最后錄取了40名秀才,比例不高于8%。
雖說秀才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因秀才數量眾多,在社會上也并不算稀罕。而且秀才還沒有資格出任官員,在官本位的中國古代,也沒人太把秀才當回事,頂多是敬重。在《儒林外史》里,范進考中秀才的時候,他岳父胡屠戶還奚落他“尖嘴猴腮”,絲毫不把他放在眼里。但當范進考中舉人之后,胡屠戶就馬上變臉了,低三下四地稱范進為“賢婿老爺”。這前后變化的原因來自秀才和舉人身份的懸殊。那秀才如何變成舉人呢?答案是接著考。
考中秀才之后,考生就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正試了。正試也分三個級別,分別是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三年舉行一次,一般在天干地支紀年中的子、卯、午、酉年舉行。由于考試時間多在農歷八月,正值秋季,所以鄉試又稱“秋闈”。主考官一般由進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員擔任??荚嚨匾话阍谑〕?,有專門的考場,叫作貢院。鄉試共考三場,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場,每場考一天。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桂榜”。通過鄉試后,考生的身份就從秀才變成舉人。
成為舉人之后,就意味著脫離了民眾階層,正式進入了“士”這個階層,可以做官了。舉人不光免役,而且還免稅。所以,很多擁有土地的人寧愿將自己的土地放在舉人的名下,用此方式來逃避國家稅收。另外,地方官府不能對舉人用刑,即使犯了重罪,也得上報朝廷革去舉人資格后才能用刑,類似于今天人大代表的待遇。當然,舉人的考取率也是很低的。有學者統計過:明朝應天府的鄉試錄取率為7.26%;清朝人口劇增,鄉試的錄取率更是低到了1.68%。如果按照魯迅那次童試秀才錄取率8%的比例綜合計算,一個讀書人從第一次縣試算起,到鄉試考中舉人,其成功率最多不過0.6%!2015年北京考生考上清華北大的錄取率為0.8%左右,考舉人比這還難,怪不得范進中舉之后會高興得瘋掉!
考中了舉人,考生還不能忙著高興,得馬上準備鄉試之后的會試。會試一般在鄉試之后第二年的農歷三月舉行,時值春季,所以又叫“春闈”。會試由禮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欽定。會試的考試地點在北京的禮部貢院,大多數舉人的生活地距北京路途遙遠,一般鄉試考完的當年臘月就要啟程出發,開始真正的“進京趕考”。
舉人們進京趕考,需要路費盤纏,這些國家會替他們準備好。清朝順治年間,參加會試的舉人會得到國家給予的路費補助,視路途遠近,每人十到二十兩不等。順治年間銀子的購買力高于康熙乾隆時期,這筆銀子的購買力得合今天的人民幣一兩萬元。另外,同鄉的鄉紳地主也會資助路費,一來是對文化的重視,二來是為了結交今后前途無量的官紳階層。與路費同時發放的,還有官府為舉人準備好的路引。在明朝,出行百里以上就得有官府開具的路引,類似于計劃經濟時代的介紹信。在專制時代,沒有路引私自外出的人,一旦被發現就會按律治罪。
舉人在出發前還可以到官府領取一面火牌?;鹋剖鞘褂醚赝倔A站的憑證,古代的驛站只為官府服務,民眾無權使用。但舉人進京趕考持有火牌,到沿途驛站就可以使用役夫三名,驛站沒有役夫時還會折現給舉人銀子。舉人進京趕考所乘坐的車叫作公車,公車上插有一面黃布(黃色為御用顏色)做成的旗幟,旗上書寫“奉旨會試”或“禮部會試”四個大字,十分威風??吹竭@面旗幟,沿途所有關卡必須無條件放行,而且不得收取任何過路費。沿路的土匪盜賊看到了這面旗幟也會敬而遠之——倒不是說土匪也重視文化,而是搶劫舉人根本就搶不到幾個錢,且風險極大,因為官府對搶劫進京趕考舉人的案子懲處非常嚴重,畢竟人家是“奉旨考試”。
舉人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權賺些路費。比如商人會在行商路上帶上一位舉人,利用舉人免稅的特權逃避沿路稅費。舉人在路上不光吃喝免費,最后還會分到一些錢。還有的舉人利用自己的特權打起了歪主意,夾帶違禁貨品來賺錢。光緒年間有位云南新平的舉人,進京路上私帶鴉片沿途售賣,共得銀三四百兩。這些都是舉人里的貪財之輩,終究不占多數。
那到了北京,舉人們住在哪里呢?有親友的投靠親友,沒親友的可以住在客棧,更多的則住進了“會館”。所謂會館,類似今天各地在北京設立的駐京辦事處,主要用來招待老家來京公干的官員或趕考的舉人。大部分舉人一進京就直奔本省會館,這里既安全又方便,伙食也合家鄉口味。因為會館里經常住一些來京候命的地方官員,所以會館還是舉人們了解官場、結交人脈的名利場。
在會館居住復習一段時間后,就要迎來禮部會試了。會試分三場舉行,一場考三天,所以要自備飯食和油燈??荚嚨臅r候,一人一個考棚,一個考棚只能容下一張桌子,其空間類似今天廁所一個蹲位那么大。會試的過程是非常辛苦熬人的。參加會試的舉人,都已經是各省讀書人中的佼佼者、大浪淘沙后的勝利者了,但會試這關仍要殘酷地淘汰掉大多數人。以明朝萬歷五年的會試為例:4500余人參加考試,最終僅錄取了300人。
會試后的錄取者被稱為貢士,從字面理解,是貢給天子的士。成為貢士后的一個月,考生就要參加科舉考試的終極考試——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清朝殿試的考場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乾隆后改為保和殿。殿試只考一天,考完后由皇帝欽點的閱卷官閱卷。閱卷時,每名閱卷官要閱覽全部試卷,并在試卷上畫代表等第的五種符號,最高等第的符號是圈圈。最后,選出十張畫圈圈最多的試卷,交由皇帝親自審閱并選出前三名。
最后就是放榜公布成績了。所有考生按照成績高低分為三等,分別為“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就三個人,是皇帝欽點的,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一百多人,三甲也是一百多人??吹竭@里,大家也看出來了,殿試是沒有淘汰機制的,只是一個排位賽。也就是說,所有參加殿試的貢士都會通過考試成為進士。區別僅在于進士的級別不同,一甲叫作“進士及第”,二甲叫作“進士出身”,三甲叫作“同進士出身”,其實都是進士。
△考生觀看錄取榜單(出自仇英《觀榜圖》)
考中進士后,仕途之路便正式開始了。明清兩朝,考中進士后的出路一般有三種。最優出路是進翰林院,翰林院里高官云集,也是高官的培養地。進了翰林院就相當于今天進中央黨校進修,前途無量。狀元一般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官翰林院編修,分別為從六品和正七品,相當于今天的處級干部。二甲中一些成績好的,也會進翰林院,擔任庶吉士。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職,相當于實習生,在翰林院跟高官學習為官之道。進士的次優出路是留在北京到朝廷各部門做官,即做京官。明清時期官場有個說法:“人中進士,上者期翰林,次期給事,次期御史,又次期主事?!焙擦质亲罴堰x擇,去不了翰林院也要到中央各部任職。進士最差的出路就是到地方任職,一般從知縣這個級別做起。也就是說,考中了進士,最差也能弄個縣長當。
以上就是以明清為例的科舉考試全套流程??赐晔遣皇切某迸炫?,也想穿越回去考個進士?但要做好心理準備,考進士沒那么簡單,也許你考到80歲都考不中。清朝時山東就有個叫王服經的進士,考中那年已經84歲。清朝江蘇還有個名叫王巖的讀書人,86歲通過會試,還沒來得及參加殿試就去世了。這兩位讀書人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考到老”!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gdwh/2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