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人日常生活——古人出行如何認路

歷史大觀園 古代文化 2020-07-26 19:47:21 0
?

今天我們去陌生的地方旅行,無論是開車自駕,還是背包步行,都不用擔心迷路,因為現在的導航設備太發達了。就在十幾年前,還沒有這樣發達的導航設備,司機開車遠行,只能靠隨身攜帶的道路交通圖。到了陌生的城市里,如果想找一個具體的地方,地圖又沒有詳細標注,那你就得找向導了。那時候,每個城市入城的公路旁,都會有許多“職業向導”,手持一張白紙站在路邊招攬生意,紙上寫著“指路十元”之類的。這種向導一般都是當地人,對當地的道路交通非常熟悉。

那在沒有導航且交通欠發達的古代,古人出行是如何認路的呢?

古代的交通工具落后,但道路交通網還是比較普及的。秦朝統一天下后,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正式建成了連接全國的道路交通網,將以前各諸侯國的主干道路連接起來,并將道路的標準和車軌寬度統一,這就是“車同軌”制度。以后的歷朝歷代都沿襲了秦朝的做法——江山要想坐得住,先修全國高速路。

這種政府主持規劃并修建的道路,古代稱之為官道,也做傳遞官方信息的驛道使用。官道的主干線以都城為核心,向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單位和大都市輻射。干線下面又有若干分支,連接地方上所有的城鎮。以清朝為例,官道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官馬大路”,從都城北京向全國輻射,是通往各大省城的官道干線,這類道路相當于今天的收費高速公路。第二等級是“大路”,主要從省城通往該省下轄的各重要城市,類似今天的國道。第三等級是“小路”,從大路或各重要城市通往下屬城鎮,相當于今天的省道。所以,沿著官路走,基本能到達全國各個城鎮。

那古人怎么能知道官路的分布和走向呢?靠的也是交通地圖,古時候叫作“路程書”。特別是宋朝以后,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商人要在全國走南闖北,需要有具體的道路指導,各類水陸路程書和地圖就應運而生。路程書記載主要道路的分布和走向,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明朝時最著名的路程書是《一統路程圖記》,它既是一部路程書,也是一部行商指南。另外,官員進京述職,也需要路程書和地圖指導趕路。據《古杭雜記》記載,宋朝時“驛路有白塔橋,印賣《朝京里程圖》,士大夫往臨安,必買以批閱”。

使用路程書和地圖的時候,要如何識別路線方向正確,不走偏呢?古代的主路兩旁都栽有樹木,可以以此辨別道路的走向?!秶Z·周語》載:“列樹以表道?!甭放栽詷涞哪康?,一是能夠方便過往路人庇蔭納涼,二是表明路的走向。所以,只要沿著規則排列的樹木走,基本不會跑偏。

那如何判斷走了多遠呢?古代的主要官道上,官府會沿途每隔一段距離就建一座驛站。唐朝時,全國“凡三十里一驛”;宋元兩朝,六十里一驛;明朝時,六十里或八十里一驛。驛站的功能類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里面可以吃飯、住宿、換馬等,但只為官府服務。盡管一般民眾不能享受驛站服務,但可以根據驛站判斷行路的距離和此刻所處的位置。今天我們在高速路上行車時,就可以通過里程牌來判斷目的地的距離。而古代也有類似的“里程碑”。至少從東漢開始,官道上就已經設置了用于判斷距離的“堠”。堠是一座小土堆,每五里設置一座,當作判斷距離的標記,是為古代的“里程碑”。

在岔路口如何判斷走哪條路呢?古代也有類似路標的指示牌。在湖南邵陽地區,至今還有古代遺留下來的道路指示牌,叫作“擋箭碑”?!皳跫绷⒂诘缆方徊婵?,碑上有字,會標明左走某處、右走某處、前面是哪方、后面是何地。如果沒有路標,最笨的辦法就是到路口找人問路,一般重要道路的交叉口都是交通要道,即便沒有驛站,也會有人煙。還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出行不太愛走陸路,如果有水路能走,一定不會選擇陸路。特別是隋朝開通大運河后,南北行走的商人,大多會選擇到運河沿線的碼頭乘船趕路。如果是走運河,基本上就不會走丟,畢竟沒有跑偏的機會。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gdwh/28228.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