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稱霸海上——寶船

歷史大觀園 格物日志 2020-06-19 12:58:43 0
?

在南京城的南部,秦淮河的一條支流蜿蜒地流過。這條秦淮河的河水緩緩地淌著,在它的許多平緩河灣上,停泊著艙房如小宮殿般華麗的畫舫。從早到晚,在這些游舫上,人群來往絡繹不絕,享受著紅頰似桃的年輕姑娘的感官歡娛。偶爾,畫舫會應客人的要求駛離河岸,悠悠蕩蕩地滑行,伴隨著軟樂高歌,漂流在似晨霧的氤氳水波上。

然而,順流而下至南京城的西面的秦淮河的主流在此注入了浩瀚的長江。一長串的駁船,在內陸的河港忙碌地來回穿梭,將木材及各式建材載運到龍江船廠。人跟馬將貨物搬上泥濘的岸邊,送進大型的貨棧里。報時的更鼓聲,提升了工頭的焦慮,因為進度總是落后。船還沒造好,朝廷又頒下一道新的命令,要求建造另一批船只。

永樂皇帝在位時,龍江船廠的規模幾乎雙倍于前,從東邊的南京城城門起到西邊的長江,涵蓋數平方英里。它勝過了接近長江口的蘇州船廠,是明帝國最大的造船中心,甚至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造船廠。直到弘治四年(1491),龍江船廠實際上是可以一分為二卻又相鄰的兩家船廠,而其中之一,建造了大部分的寶船。

成祖在永樂元年(1403)五月,下令福建造137艘遠洋航行的帆船。3個月之后,又下令蘇州與江蘇、江西、浙江、湖南、廣東諸省,建造另外200艘船舶。而在永樂元年十月,朝廷又命令沿海各省迅速將188艘平底運糧船予以改造,以因應外海航行所需。造船的狂潮,從永樂二年(1404)一直持續到永樂五年(1407),為應付帝國各式各樣的特殊任務,建造或修復了1681艘以上的船只。由于沿海各省無法獨力供應所需木材,因此廣大內地的伐木行動匆促地動員了起來,在長江和岷江流域四處尋覓大木。大木順流而下,漂至可以順利通向大海的船廠。大半個帝國都卷入了這個浩大的造船工程。

在洪武和永樂年間,從江蘇、江西、浙江、湖南、廣東等地大約征調了400戶以上的木匠、帆工及造船工人到龍江船廠。高峰時期,約有兩三萬人住在船廠里工作。這些專業的工匠被分為五廂:木作、鐵作、醝作、篷作及索作。每一廂大約百戶。另外,又有更夫、搭罩篷作、橋木作,以及照料用來搬運船廠之內建材的許多馬匹的御馬監匠役。這些造船的工人通常不識字,因此船匠用他們的技術,將木料一塊一塊小心翼翼地仔細拼接在一起,完全不用釘子拼造出實際船只的縮小模型來指點他們。

有一句中國老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饼埥瑥S熟練的造船工人建造船只,就像從事著另一種重要的冒險行動,十分重視做任何事的正確的方法與恰當的步驟。

在船廠的中央,是7座1500英尺長的干船塢。每一座都靠近陡峻的長江岸,而且以高閘隔開江水。當船只完成,閘門一打開,江水灌入矩形的船塢時,船就可以順利地移動,駛入長江的主河道。為了避免未完成的船只受到任何破壞,船塢的閘門派有軍士巡邏。

歐洲的造船術首次使用干船塢,是在15世紀末的英國樸次茅斯港。而在中國,其確切的時間,最晚在10世紀。當時,有關兩條大“龍舟”或游船的整修計劃中,已經展現出干船塢的概念:

熙寧(1068—1077)中,宦官黃懷信獻計(修治游幸的龍船船腹),于金明池北鑿大澳,可容龍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決水入澳,引船當梁上,即車出澳中水,船乃點于空中;完補訖,復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為藏船之室,永無暴露之患。

龍江船廠建造的木造船只,先從船身造起,并按一定的間距配置防水隔艙。船身再以側身板一層一層縱向加厚堆疊覆蓋起來。桅桿則豎在防水隔艙前面一個叫做“錨壇”的桅位上,然后以黃麻捻填塞厚板間的縫隙,并敷以桐油、石灰混合物。用以接合厚板的鐵釘,也敷上桐油、石灰混合物,所以鐵銹不會損壞到木質纖維。這種桐油混合物,必須先加以烹煮,才能凝固成為優質的防水材料。自7世紀起,中國的船只就已經使用這種桐油混合物作為防水材料。當時印度洋上航行的船只,通常是使用爛泥和豬油來黏合,爛泥和豬油常在大海上分解,導致船身出現嚴重的滲漏。

中國大帆船的桅桿,通常是用堅硬的杉木做材料,而船身的木材和防水隔板則以榆木、樟木以及來自四川的楠木制造。舵桿通常用榆木,關門棒(譯按:即舵柄)則用橡木。櫓則常用杉木、檜木或樟木制作。龍江船廠有10排房舍,每排60間,專門用以儲存建造寶船所需的材料,包括從其他船只上拆下來的舊厚木板。

太祖在位時,龍江船廠曾用以建造“沙船”,這種船主要往來于中國與高麗之間,航行于相形之下較淺而且存有多處險灘的黃海上。早在7世紀起,中國人就在長江入??诘某缑鲘u,建造了此種形式的船,當時叫“防沙平底船”。它底部平坦,船頭小而方,船尾很高,吃水不深。由于這種帆船長而平的船身和低的吃水性,所以即使不小心遇到淺水,它也不會無助地在那里進退不得。然而,沙船在外海,就顯得顛簸搖晃,不適合在驚險的南中國海與印度洋上航行。因此,交由寶船來承擔這趟任務。

朱棣征調福建的船工來龍江船廠建造其他的各式大帆船,特別是用以在南方海上航行的大帆船。這些船舶具有形狀尖銳、“尖如刀”的船身,可以在航行時沖破巨浪,以及寬闊的艙面。龍骨安在V字形船身的底部,以增加航行時的穩定性。船頭跟船尾兩邊隆起,每艘船都有四層甲板。最下面一層的甲板,裝滿泥土與石塊作為壓艙底的東西。第二層艙面是人們住宿的地方和倉庫的位置。第三層甲板或頂艙則結合室外的廚房、食堂與艦橋。第四層甲板是一個高度很高的作戰平臺,它有時會與大帆的功能產生沖突。這些船舶的船頭極其堅固,是用來撞擊小船的。它甚至也用以抵御暗礁的撞擊,而暗礁乃是南中國海上的一個威脅。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吳王夫差曾在靠近福州的閩江岸設立了一個船廠,而且用福建來命名這種由地方建造的優異帆船,即有名的“福船”。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馬可·波羅曾在陪伴闊闊真公主前往波斯的伊兒汗國時,率領一支由14艘“福船”組成的船隊在福建泉州停留,當時,每艘船都有四桅、九帆,為數約250到260名的船員。明代所有的戰船與海岸的巡防船,也都是“福船”。按照一般慣例,福船的船首都繪著“龍睛”,這樣一來,船只就可以“注視”著他們要去的方向。

在龍江船廠的船工,將沙船與福船的設計結合,進而為寶船的船隊建造了一種新式船體。因為要迎合成祖的狂妄心態,向世界展示他的偉大政權與據有皇位的正統性,所以艦隊中最壯麗的寶船,造得是碩大無朋。許多歷史的記錄記載它的尺寸,用繁寫的“肆拾肆”,而非“四十四”,因此這個數字應該是精確的。寶船或龍船“長肆拾肆丈,闊拾捌丈”。然而,官方長度的一華尺,在整個明代就有很大的不同,從一尺等于9.5英寸到13英寸都有。更且,華尺視其用于何種建物或使用于何地而定,也有很大的不同;帝國的建筑規格并不一致。

早期計算寶船尺寸的大小,以一華尺等于12.129英寸(明工部尺),或13.338英寸(淮尺)作為基準,這些尺寸是江蘇地區為了建造“沙船”所定的標準規格。根據這些標準尺來算,一艘44丈(一丈等于10尺)的船舶,有448.8到493.5英尺長。這么長的木造大帆船,并不利于作戰,即使它真的禁得起航海,但還是令人難以相信?,F在的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寶船雖然在南京建造,但它們設計上的雛型應該是福船,因為大多數的龍江船工來自于福建地方,他們也都將工具帶來了。根據在福建考古出土的實際造船尺,長度從10.53到11.037英寸都有,現在大家都相信最大的寶船,長度介于390到408英尺之間,寬度介于160至166英尺之間。這是直至目前為止,世界各地所曾造過的最大的木造帆船。

施于帝國最重要船舶上的“四四四”(44丈4尺或444尺)這個數字,并非隨便給的?!八摹边@個數字代表“地”,因為中國人認為地有“四隅”。中國人也認為“中國”(The Middle Kingdom)位居四海之中。其他還有四方、四季、四維——即儒家思想中所指的四種維系天下的德性:禮、義、廉、恥。對寶船來說,所有“四”的數字都是吉兆的聯結。

寶船長度雖然比起中國以往所建造過的任何遠洋大帆船為大,但風格與船體卻跟早期船只的模型沒什么不同。唐朝的船有20丈長,宋朝的船則接近40丈。宋徽宗的“客舟”長10丈、闊2.5丈;而他作為特使任務之用的“神舟”,據說有3倍大。元世祖忽必烈的船,每一艘超過十帆,據說可搭載1000人。而在杭州西邊的大湖上,則有宋朝人叫“西湖舟船”的巨大游艇,據推測長50余丈,“皆奇巧打造,雕欄畫棟,行運平穩,如坐平地”。

迄至永樂皇帝時,船只似乎仍一樣的體勢巍然,而且,在他建造寶船的同時,他曾降旨為其皇考的陵墓打造一塊巨大的石碑。這塊石碑,據猜測高135英尺,寬45英尺,厚12英尺。但在南京以東約八英里的陽山皇家采石廠完成這項工程之前,官員奏報皇帝,說這塊石碑太大、太重了,無法搬運。如果這塊石碑被豎起來的話,那將是全世界最大的石碑。然而,這塊差不多是從整塊巨大的大圓石上切割下來的巨大石碑,今日仍然躺在廢棄的采石廠,成了朱棣雄心壯志的紀念碑。

龍江船廠大部分的干船塢,都有90到120英尺寬,而其中兩座干船塢更達210英尺寬,足以容納一艘160到166英尺寬的船。以寶船的長度而言,寬度顯然較大。但就像典型的福船一樣,他們都是“平衡如秤”的,具有高穩定性的設計,如V字形的船身、長長的龍骨和穩重的壓艙底。龍骨是以鐵筋將數根長木料捆束而制成。當船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下顛簸前進時,船首的水柜會注入部分海水,以減緩海浪猛烈的擺蕩。這時,船兩側的浮錨也會放下,以增加船在狂暴大海上的穩定。在船尾是一對用以在近海停泊的8英尺鐵錨,每一個重量估計超過千磅。每根鐵錨都有四只爪,而每只爪都是從主錨分離出來的尖銳角鐵。這種外形的錨,早在基督紀元一開始就已經在中國開始使用了。

寶船在設計上,又應用了另一項中國的發明——防水隔艙,更增加了寶船的強度。這種防水隔艙,是仿自竹子多節的結構。另外,寶船也使用可以升降的平衡舵,產生額外的平穩度,就像額外的龍骨一樣。平衡舵就像許多安在船尾樁前面的舵一樣,安在船尾樁后面,以使寶船這樣大的船舶易于駕駛。歐洲的造船技術引用防水隔艙、船尾樁和平衡舵的設計,則已遲至18世紀末或19世紀初。

然而,從寶船的帆具、索具與重要的設施來看,它又相當類似“沙船”。這種船有9枝錯開的桅桿,與12張以紅絲料制成的方形大帆。因此,它們能充分地利用風力,而且比典型的福船航行得更快。雖然寶船戴著24座射程達到800或900英尺的銅炮,但它并非戰船,因為它沒有福船為戰斗而設計的高臺或延伸出去的厚板。事實上,寶船是為了裝載各色寶物而設計的。船上有供朝廷特使使用的豪華艙房,且裝潢有露臺和附欄桿的軒堂及前廳。寶船的船艙則滿載了用以跟外國交換的高級絲綢和瓷器。船身雕繪著鮮麗的圖案,船首裝飾著獸頭雕像及目光炯炯的龍睛,在船尾則飾以龍鳳紋和鷹、球圖案,象征著好彩頭。船的底部涂上白漆,接近紅色水線的地方,則是一個太極圖案。

成祖在永樂三年(1405)春天,于南京所聚集的這支擁有317艘船的船隊中,到底有多少大型的寶船,現已無法知曉。據明朝小說家羅懋登在16世紀所寫的一本有關鄭和遠航的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所述,這種由總兵太監及其他使節所指揮的華麗船舶,僅僅只有4艘。而且,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也可以證實,寶船船隊大部分由各種大小的其他形式的船只組成。在整個船隊中,次大的船是八桅的“馬船”,有些長達339英尺,寬達138英尺。馬船主要載運馬匹,亦即朝貢貿易中的主要部分,當然還載運有其他貢品和船只航行修繕船舶的各種必要材料。其次,是七桅的“糧船”,大約長257英尺、寬115英尺,負責裝載全體水手——有些次遠航的人數達到2.8萬人——所需的食物。寶船船團中的大部分士卒,則由六桅的“客船”負責載運,該型船只長220英尺、闊83英尺。寶船船隊擁有兩種戰船,一種是五桅,長165英尺的“福船”,另一種是比較小的八櫓巡游艇,大約長120英尺或128英尺,用以震懾海盜。

特殊的水船是為了伴隨寶船而特別建造的,它可以在海上供應人們干凈的飲水長達一個月或更久,這是世界各地有史以來首次為大型的艦隊提供這樣的便利。然而,船隊通常還是必須試著每10天就在港口停泊一次,以便注滿水艙,所以一次大型的遠征,大約需要20艘這樣的水船。

寶船船隊在海上航行時,可能借由巧妙的聲號與視訊系統,來達成各式船只之間的通信傳遞。所有的船只,都配給大旗一面、信號鐘若干、小旗五面、大鼓一面、銅鑼若干,以及燈籠十盞。人們習于在船上用聲音信號發布命令,響亮的鼓聲足以讓相鄰的船只彼此聽見,警告它們在暴風雨接近時避往安全的港口。在黑夜或惡劣的天氣下,則通常用燈籠來傳遞信號。寶船船隊并且使用鴿子作為遠距的通信聯絡媒介。每一艘船都可以借由本身特殊的顏色,與一面上面寫著白色大字的黑旗,來分辨自己屬于哪個支隊。

當寶船船隊建造完畢時,全體船員亦召集整齊。航程當中,在居首的總兵太監下面的,是作為朝廷的代表與特使的7名欽差正使太監。在正使太監下面工作的,是10名副使監丞所帶領的52名沒有特殊官階的內監。在太監監管之下的軍事將領,包括負責指揮伴隨船隊前來的所有部隊的兩名省級的都指揮使,負責督飭軍團下屬的93名指揮,104個營級的千戶,以及103個連級的百戶。每一艘船的船長,都經皇帝特別指定,并賦予“生殺”的大權,以維持船上的秩序。另外,船隊上也有準備官方文件的書記官二員,負責管理糧食供需的戶部郎中一員,及負責掌管謁見外交禮儀的禮部官員二員。另外,又有陰陽官一員,輔以陰陽生四員,負責仰觀天象,預測天候,掌管歷日,解釋自然現象。又有官名“通譯番事教諭官”——即“通曉番書之教師”——的教官十員,在船上擔任翻譯官。在這些人之中,當然有通曉阿拉伯語和一些其他中亞語言的人。

這支船隊另有180名醫官和藥生,專事收集外國的藥草。整個船隊,大約每150人就可以分配到一名醫生。大多數普通的水手和士兵,都是被處流刑的罪犯。最后,專業的工匠如鐵匠、醝匠與搭罩篷匠,也被包含在這次出使的任務中,以應付在海上航行時所需要的修繕工作。

在返航時,全體人員,職務不論高低,朝廷都會賜予幣帛,以酬謝其對皇上所做的奉獻。在航程之中,如果有人受傷或殉職,他們或他們的家人將獲得額外的補償。

就如朝廷的圣旨頒行全國各地,要他們提供物資以建造寶船一樣,朝廷也下令各省上貢寶船前往海外貿易所需要的各項物品,其中包括數千匹的絲綢和棉布,以及大量的鐵制用品、食鹽、麻布、茶葉、燒酒、菜油與蠟燭。蘇州與杭州是絲織業的傳統中心。朝廷嚴令村舍制造戶與紡織作坊為寶船生產特殊材質及優質的高級絲綢和錦繡。海外垂涎的是用高級織物“緙絲”或“刻絲”制成的朝廷官服,這種織物的雙面都顯示出象征皇家的龍鳳紋。緙絲以針為梭,每一厘米作經線24條,相形之下,法國最稱精致的高布林毛織掛毯(Gobelin tapestries),僅有經線8至11條。

按照命令,如果織匠未按朝廷嚴格的規格織造,將受罰或監禁。

明朝官方在江西景德鎮的瓷窯,明初時為20座,但宣德年間(1425—1435)增加到了58窯,主要生產用以出口的白瓷和一種易碎、薄胎的景泰藍瓷。此外,寶船也裝載了在亮釉上附雕繪的北方粗瓷——磁州瓷,與福建所造的釉彩帶黃褐色的德化瓷,以及咸認具有神奇功效的灰綠色青瓷。從菲律賓群島到東非,大量各式各樣的中國精致瓷器,已陸陸續續地為人發現。廣東南??h的鐵工業,如鐵釘、針、鍋碗瓢盆和鐵絲等行業,同樣有相當成長,這些東西不但是為了龍江船廠所需而制造,同時也是為了海外貿易。

這支浩大船隊的需求是如此的龐大,而這個需求幾乎是立即涌現,它開始成為天下百姓的一大負擔。為了減輕人民供應造船所需最重要的桐油和麻布的負擔,成祖下令在南京城外開辟了大片的園圃,種植上萬株桐樹,以應付龍江船廠的需求。

然而,對外貿易孳生的財富,大部分還是進入了朝廷手中。就如一般的情況一樣,出洋遠航仍然存在著重稅和貪官污吏非分地壓榨地方百姓這些事。

從監察御史彭百煉的故事即可以證實:即使發現有弊端,守正不阿的官員亦無法對其有所奈何。根據歷史的記載,江西窮鄉僻壤的吉安縣的縣令,按照朝廷的命令分派縣里的3名富人為寶船桅桿采辦大木,如若無法交辦的話,可以用價值相當的銀子來抵免。彭百煉在偶然間發現縣令為了需要的木材,不只選定3個富戶,而是280戶,并且為自己聚斂了大筆的錢財。彭百煉將此事向上級報告,未幾,彭本人反因縣官捏造罪嫌而身系囹圄。彭百煉最后雖然獲釋,但被褫奪了官職,為本身的耿直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太監特別喜愛的一項差事,是奉命到地方上為寶船征集木材,朝廷曾在一道圣旨中承認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并予以“收回”。這些太監常在事后將木材賣掉,中飽私囊?;实郯l現這樣的一名貪瀆的太監后,立即予以處死,然而這樣的懲治行動,只不過是偶一為之而已。

然而,即使在這些震懾人心的船只的光輝之中,暗藏著不滿的種子,但永樂皇帝并未特別擔心它——如果這些不滿真的曾引起他的注意的話。這些船舶,還是一艘艘地從龍江船廠的船塢下水,進入長江。朱棣注視著這批即將奉旨行事、整帆待發的船隊時,他知道他統治下的光輝已經顯現,而全世界即將目睹他的萬丈光芒。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dgzy/9754.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