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稱霸海上——奇異的國度:滿剌加和錫蘭

歷史大觀園 格物日志 2020-06-19 12:58:34 0
?

永樂七年(1409)秋天,為了執行前往印度洋的第三次遠航,寶船船隊再度集結在長江口的劉家港。這次,鄭和親自統領48艘船和3萬人。太監王景弘、侯顯是他主要的副手。船隊在福建沿海的太平港做了短暫的停留,接著在航行10日之后,到達占城。在順風的情況下,航行8日之后,到了單馬錫(Temasek,后來的新加坡)。再沿著馬來半島上航2日,到達滿剌加。

永樂三年(1405),滿剌加的統治者拜里迷蘇剌(Parameswara)曾到訪明朝宮廷,宣誓加入朱棣的聯盟,為此,成祖賜予一枚華文印璽以承認這個剛興起的城邦滿刺加為獨立王國。原來宣示對滿剌加擁有統治權的暹羅人,被這一動作激怒,于拜里迷蘇剌返國途中,搶奪了他的印璽。永樂五年(1407)十月,朱棣獲悉此事。寶船船隊第三次遠航的目的之一,就是帶一枚新的印璽給滿剌加,并扶持滿刺加成為一個介于暹羅人以及南邊強大的爪哇人之間的平等政權。中國人希望能控制住這兩個野心勃勃的貿易伙伴,而拜里迷蘇剌正是一個適合而且心甘情愿的利器。

拜里迷蘇剌原是一位年輕的三佛齊王子,想設法在最短的時間內擺脫其兩個鄰國的影響,所以他極需要中國人的保護。對其匆促地從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的三佛齊離開,然后建立滿剌加的歷史,我們并不清楚,而且纏繞著神話;然而,他是一個“極端好戰之徒”似乎毋庸置疑。在洪武二十四或二十五年(1391或1392年),他曾公開叛亂反抗三佛齊的爪哇領主。拜里迷蘇剌及其追隨者被驅逐出蘇門答臘,逃往單馬錫,他希望將那里作為馬來人的新首都。然而,當他在那里時,殺了一名暹羅國的附庸,于是又被驅離這個城市。接著,拜里迷蘇剌跟他的那一伙人流浪在馬來西亞的西海岸一帶,最后大約是1400年左右,定居在一個小漁村里。這個小漁村有座遠離紅樹林的好港灣,并且有塊易于防守的高地。

就如傳說所敘述的,在一次打獵當中,拜里迷蘇剌在靠近村子的一棵樹下休息,這時突然看到一只膽怯的小鹿,它不到1英尺高,正反抗著他的獵犬中的一只。這只小生命的勇敢行為,令他驚愕不已。

“這是一個好地方,即使是一只膽小的小鹿,在這里都變得充滿戰斗力?!彼f,“我們可以好好地在這地方建一座城!”

于是他決定他與他的叛亂跟隨者就待在那里,而且下令他的部屬開始建造一座城。

“我站在它下面的這棵樹,名字叫什么?”他問那位部屬。

“它叫‘滿剌加’!”他們回答。

“那‘滿剌加’就是這個城市的名字?!卑堇锩蕴K剌說。

三年之后,滿剌加的人口增至2000人。王城則建于靠近港灣的一座突顯的山坡上;在這座山的山腳下以及蜿蜒流過城內的馬六甲河(Malacca River)的對岸,則蓋有成群的草頂高架木屋。橫跨河上的橋梁,連接了兩邊的住宅區,并作為市集,為居民及新興的海外貿易提供所需物品。由于靠天然資源這一途徑難以取得生計,滿剌加的幸存者依靠海外貿易,并仰賴其位于印度尼西亞香料群島與印度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間的中點位置為生。這個城市的市集,及時成為整個印度洋上知名的交易地點。人們在當地用丁香、肉豆蔻以及其他香料,連同珍珠、鳥羽、蠟,以交換印度的紡織品。滿剌加也以其本身所產的錫,來交換其他東西。拜里迷蘇剌旋即與正隔著一個海峽且相互競爭的蘇門答臘商港發生沖突,而他大膽地派出武裝巡邏船,強制經過的外國船只到訪滿剌加。

當鄭和到達滿剌加時,他大概不知道拜里迷蘇剌這種侵略性的貿易活動,否則絕對不會允許他們這么做。從中國的觀點來看,承認滿剌加國的主權之用意,是為了提高這個地區的穩定性。鄭和贈予拜里迷蘇剌兩枚銀印,一頂官帽,以及一條皇家的腰帶和官袍,并立了一塊石碑,正式宣布這個城市及其周圍是一個國家。朱棣親自審閱了要給滿剌加國的石碑的碑文。這對一位中國的皇帝來說,實屬罕見的態度。在他在位期間,后來只做過三次,而它分別是為了增進對日本國、NBF6D泥國,及印度南部的柯枝國之間更緊密的邦交。

明成祖在滿剌加的碑文上,以致力“有功于天地人之事”來描述“圣德之君”的職責。他已故的父親“太祖圣神”,就是這樣的一位君主。而且,由于這位明朝第一位皇帝的“余恩淑慶”,所以滿剌加現在才能享有太平安康。朱棣認為滿剌加的愿望,是“愿同中國屬郡,超異要荒,永為甸服”,并且正式地封這個邦國的西山為“鎮國之山”,從而提升滿剌加國為藩國的地位。這一紀念性的銘刻還包含了盛贊滿刺加及其國王的一首詩:

王好義善思朝宗,

愿比內郡伊華風。

然而不管“華風”是什么,拜里迷蘇剌對它似乎不太關心。他最關心的是立刻擺脫暹羅的統治——他拒絕支付暹羅國王每年預期的48盎司黃金的貢品。于是激怒了暹羅人,繼續地騷擾滿剌加,但暹羅也知道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了。立刻入侵滿剌加是毫無困難的,然而這卻會危及暹羅與中國之間的貿易。

鄭和在滿剌加獲得烏木、黃蓮香,以及當地所產的一種叫“打麻兒香”的樹脂,它可以作為防水材料與照明的燈油。在歷史上,馬來半島是古代著名的黃金產地,在基督紀元前的幾個世紀里,曾吸引無數的印度商人,但在明代的記錄里卻并未提及黃金。對中國而言,滿剌加國還算是一個有價值的貿易伙伴,因為它是前往印度洋的必經孔道。在后來的遠征中,鄭和在此設立了倉儲站,在返航的最后一段路程之前,可以將整個來自印度洋及南洋的貨物,聚集、儲藏于此地。鄭和在靠近港口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擁有四門及更鼓樓的排柵城垣。在城柵內,是庫藏、倉廠,日夜有人小心看守。

這個設施,到底是一個除了遠航期間之外即完全關閉的廠棧,抑或是作為鄭和往后遠征期間在滿剌加的一個持續運作的永久性殖民地,則是一個謎。日后,費信(在遠航中伴隨鄭和的一名軍官)似曾暗示當屬后者,而且這些遷移來駐守的中國人也可能在滿剌加娶馬來人為妻,建立家庭。

正統元年(1436),費信在所寫的《星槎勝覽》一書中,描述馬來人時指出:其“身膚黑漆,間有白者,唐人種也”。

就像許多華南的中國人一樣,馬來人是早期夷族的后裔。在往后的許多世紀里,這些夷人與來自印度的皮膚較黑的殖民者混血。早期東南亞銅鼓的風格特質(螺紋、長舟和頭帶羽飾頭巾的人)嘗殘存在馬來人的紡織品、竹雕及傳統房屋裝潢上。雖然佛教與印度教在1世紀已傳到馬來半島,但許多古代的宗教與民俗信仰,依然繼續留存。鄭和與其隨行的人員,就帶著好奇心,記下了這些事情。

他們發現馬來人信奉一種叫Semargat的神靈,這種神靈無所不在,存在于人群、牲畜、舟船、屋室、樹木、江河中,處處皆是。(美拉尼西亞人與波利尼西亞人稱之為Mana。)若侵犯錫礦的神靈,錫礦將產不出錫來。猶若谷物種子,若自母體摘下,必不能重新發芽中國人注意到馬來人有關于礦場、莊稼的特殊風俗,也從馬來人那里知悉所有的神靈,不論是好是壞;其中最可怕的是生前含冤不白的人的鬼魂。

鄭和的通譯馬歡,談到一種可怕的“尸頭蠻”,這種鬼魅據說是死于分娩的婦人的游魂。這種鬼魅出現在夜間,僅有一顆頭顱,下面懸吊著五臟六腑,常攫食無助的新生小兒。

馬歡記道:“夜寢則飛頭去,食人家小兒糞,其兒被妖氣侵腹必死?!瘪R來人通常會在他們屋子下方設置荊棘之類的東西,引誘尸頭蠻的軀體落入陷阱,讓他們免于受害。

另外,滿剌加國的人也十分懼怕能將本身變成惡虎、而且偷偷地接近他們的人。在馬來半島內地的高原上,據說在一些村子里,有虎妖住在用婦女頭發覆蓋著屋頂的小屋里。鄭和的隨行官員記錄說,這種會變來變去的“黃虎……有暗花紋”。他們說,老虎在進入村子后,化身為人,混在人群當中。馬歡說:“自有識者,擒而殺之?!碑數厝苏J為第一次懷孕的婦女,最容易受到虎妖的攻擊。據說這種虎妖,可以在距離七山、七谷之遙,就聞到首次懷孕的婦人的甜美血氣味。不過,人們可以用特殊的咒語來壓制這種虎妖:

嚇!法力無邊的婆羅門(Brahma),

大地之神,

攫走這只貓!

不要傷我的身體!

愿我師尊法力高強解救我。

嚇!法力無邊而且高強的阿里(Ali)!

屈下身來愛憐我,

給我慈愛,賜我福氣!

祈求我師尊的庇護。

或許是因懼怕虎妖侵害,鄭和手下多半緊靠于滿剌加港口中他們的船只附近。在這塊異國的土地上,鄭和一行人似乎并未成為愛冒險的探險家。雖然在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滿剌加,同時將天主教傳進滿剌加之后,虎妖常遭驅邪術圍剿,但這種信仰并未消逝,而且在鄉下流傳到現在。

當鄭和要起錨離開前,他送了拜里迷蘇剌一隊護衛及一艘船,以載著拜里迷蘇剌和他的整個家庭去中國。這位新的藩臣,帶著貢品及贈禮,想要對永樂皇帝表達其本身的感佩。

從滿剌加國,寶船船隊起錨航向蘇門答臘,??吭谔K門答剌國及東海岸靠近淡洋(Tamiang)的另一個地方;根據費信的記載,鄭和手下在那里“伐木”。由于船舵在長程航行中容易磨損,乃促使鄭和不時留心能在緊急時刻用以更換的合適硬木。在暹羅國的森林中,他發現了桃花心木,那是一種非常硬而且重的木材,可以做成出色的船舵。為了取得這種優質木材,鄭和用黃金跟暹羅人交換。另外,在蘇門答臘內陸及其他印度尼西亞島嶼的森林中,則出產一些珍貴的樹脂,如腦香(譯按:即樟腦)、乳香,與可以用來制造熏香的沉香;另外,又有胡椒、生姜、藥草。硫磺是另一種重要的藥材,大量硫磺則發現于蘇門答臘活火山周遭。

中國的人口在明朝初年雖有引人注意的成長,但同時又有瘟疫的頻頻爆發,特別是麻疹和天花。在永樂五年,單單江蘇(譯按:應為江西)與福建的瘟疫,就死了78400人。瘟疫在永樂八年(1410)、永樂九年(1411)、永樂十一年再次侵襲中國。

洪武皇帝限制性的貿易政策,也意味著寶船船隊遠航前夕,外國藥草已極度短缺。對于外國藥材的極度渴望,必然存在于鄭和心中,所以聘任180名的醫生與藥生在寶船的船隊上服務,應該不單只是因應船上需要照顧的病患而已。例如,來自江蘇省常熟的匡愚,即是采集藥草的專家,他在太平港加入,成為寶船船隊中的一員。

匡愚與其他藥生所要搜集的最主要的藥材,是治療蛇咬時作為抗毒素的犀牛角,和據說可以強筋壯骨與恢復性功能的鹿茸,及在西藥中作為皮膚膏用來治風濕和肺疾的硫磺,與治療麻風癩的大風子油。香料方面,如乳香、沒藥、腦香、胡椒、丁香、豆蔻、沉香、木香、蘇合香、安息香等,也大量被醫生列入藥材,因為它們雖沒有治愈疾病的功用,卻提供減輕病況的效能,不論是口服或制成藥膏涂在皮膚上。而熏香則用以驅趕蚊子、預防瘟疫散播。凡鄭和手下所采集到的藥草,馬上在船上加工處理或蒸、或煮、或泡、或干——以保持其功效,便于往后使用。

自蘇門答臘,船隊繼續揚帆駛往錫蘭島,在那里有令人好奇的一連串事件發生。鄭和帶了一塊事先做好的刻有中國、泰米爾(Tamil)及波斯三國語文的石碑,期盼能豎立在錫蘭島上。這塊石碑刻有“永樂七年歲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的日期,表示它是在寶船第三度遠航出發之前,就于南京預先刻好的。石碑的中國文字部分,禮贊釋迦牟尼佛,以及感謝他對船隊先前兩次遠航的庇護:

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圓明廣大,道臻玄妙,法濟群倫,歷劫沙河,悉歸弘化,能仁慧力,妙應無方。惟錫蘭山介乎海南,言言梵剎,靈感翕彰。比者遣使詔諭諸番,海道口開,深賴慈佑,人舟安利,來往無虞。永惟大德,禮用報施。謹以金銀、織金、黣絲、寶幡、香爐、花瓶、表里、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鑒之?!?/p>

碑文中泰米爾文的部分,同樣對印度教的塔納瓦列—那耶那勒神(Tenavarai-Nayanar,可能是印度教濕婆神[Viva]的地方俗稱)給予禮贊;而波斯文的銘文,也禮贊阿拉與伊斯蘭教圣人的光輝。中國人對當地的每一位宗教的神,給予同等的奉祀,所以沒有孰重孰輕的問題:總計布施供養金幣1000枚,銀幣5000枚,各色?絲100疋,香油2500斤(超過3000英磅。編按:一斤約合1.3磅),以及其他織金、?絲、寶幡等等。表面上,這看起來僅是中國文字部分虔敬與大方的表示,卻顯示出鄭和已意識到錫蘭島的宗教傳統。

錫蘭是一個深深抓住古代及中古旅行者心靈的地方。這個島嶼是如此的漂亮,以至于阿拉伯人認為那是上帝對亞當和夏娃失去樂園的補償。根據傳說,釋迦牟尼佛于公元前483年仙逝時,一個印度王子毗癎耶(Vijaya)曾在錫蘭立國。錫蘭人認為他們本身帶有作為佛教信仰守護者的特殊使命。

“??!萬神之主,希望我們的宗教能夠在蘭卡(Lanka,譯按:即錫蘭)建立,”釋迦牟尼佛說,“所以,必須敬慎衛護他(毗癎耶)與他的跟隨者以及蘭卡?!?/p>

釋迦牟尼佛曾經坐在它蔭下的那株菩提樹的枝干,據說移植到了錫蘭。6世紀,一枚據信是釋迦牟尼佛牙齒的遺骨,被人從印度帶到這個島嶼來,并成為錫蘭國王權威的象征,他自許本身是半神性的菩薩,那也就是說他會成為佛陀。歷代的錫蘭國王在其領地都極其小心地守護著叫做dalada的佛牙。該國經常營建新都,錫蘭國王們必會造一個新的寶盒與稱為dalada maligava的精舍,以供佛牙駐蹕。

在鄭和到達錫蘭的前夕,曾經統一的島國已經分裂成三個敵對的政府。主要的錫蘭人政權位于島嶼的中央,與印度教的泰米爾人(以北部為根據地)以及試圖將伊斯蘭教變成國教的穆斯林僭主二者處于交戰狀態。尼珊喀·亞烈苦奈兒(Nissanka Alagakkonara,或叫亞烈垓史哇兒[Alakeswara])是一個地方的領袖,曾成功地擊敗泰米爾人的大規模入侵,當時正心懷異志,想從位于巴特(kotte)的正統錫蘭人統治者那里攫取權力。這正是該國的混亂時代,錫蘭人彼此互相猜疑,而且特別猜忌外國人。希臘人、羅馬人、波斯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到過他們的海岸,每一個都有所求;錫蘭的歷史訴說著與來自印度南部、黑皮膚的泰米爾人的不停戰斗,泰米爾人也曾周期性地控制這個島嶼。為求茍活于他們自己的土地上,錫蘭人被迫精于游擊戰與詐騙戰術,有時他們也以此伎倆彼此互斗。

在鄭和抵達錫蘭國時,所遇到的就是這位曾在戰爭中擊敗泰米爾人的專業武士與英雄人物亞烈苦奈兒AAA:作者以下述及亞烈苦奈兒時,均用“亞烈垓史哇兒”,為行文方便,譯文均用明代史料所習用的“亞烈苦奈兒”。,而非位于首都加姆波勒(Gampola)或巴特的正統君主。而且,也就是亞烈苦奈兒斷然拒絕向中國皇帝朝貢或立碑,這些舉動在他看來都是中國宗主權的若干象征。他在短暫的交鋒中輕易地擊退了中國人,將中國人趕回到他們的船上。

中國人在駛往印度,于小葛蘭國、柯枝國及古里國經營完他們的貿易之后,回到錫蘭,報錫蘭人對天朝侮慢不敬之仇。這之后發生了什么事,是極具爭議的論題所在。中國方面與錫蘭方面對這一事件的記載,幾乎是南轅北轍的兩個版本。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亞烈苦奈兒派兒子向鄭和索取金銀及其他珍貴之物。當鄭和拒絕時,亞烈苦奈兒下令5萬名步兵攻擊寶船船隊。亞烈苦奈兒的士兵并砍倒林木,以阻斷鄭和回海邊的退路。

當鄭和發現這個情況時,他對部下說:“賊大眾既出(攻船),國中(都城)必虛?!?/p>

鄭和統領手邊約2000名士兵,輕易地在王城拿下了亞烈苦奈兒。在拒退反過來圍攻王城的錫蘭軍隊之后,鄭和帶著已是俘虜的亞烈苦奈兒,撤退回到船上。

他將亞烈苦奈兒帶回南京,在那里聽候成祖及朝廷官員的發落。據記載指出,成祖最后決定原諒“國王”本身的愚昧,并命“其屬之賢者”為王,以統治其地方。這一資料并未清楚地記載亞烈苦奈兒與賢明的隨從兩者之間的關系。這位賢明的隨從極有可能是錫蘭正統統治者,他可能與亞烈苦奈兒一起被中國人俘虜。事實上,明朝方面的資料,似乎搞不清楚錫蘭的地方權力結構。

然而不論如何,鄭和及其士卒在此一意外事件中的勇敢表現,還是受到明人的以詩頌揚。此役的獲勝被認為是遠航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時刻,在那里,鄭和的部隊“以一敵百”,其氣莫“嬰”。

天威所加海宇清,皇華四牡擁旗旌。

樓船穩駕無風輕,洪濤巨浪寂不興。

蛟龍遁跡海若驚,錫蘭夷,敢自矜。

蕞爾小島聚飛蠅,依山環海為城垣。

使節經,阻弗行,狼貪虎視驕且盈。

咨逞黤送勢縱橫,悉驅其眾將奮兵。

王師桓桓勇是勝,以一敵百氣莫嬰。

直搗巢穴破其營,虜其全國歸神京。

妻孥族屬靡其嬴,迅掃兇孽如控莖。

揚大旗,笳鼓鳴,錦帆高掛開滄溟。

馮夷拱衛河伯迎,獻俘闕下眾目瞠。

微軀萬死惟戰兢,孰知矢意覆八紱。

不以小丑干天刑,神武不殺全其生。

以首叩地聲傖佇,感圣德,歌皇明。

錫蘭人的歷史所說的卻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據說:亞烈苦奈兒將憤怒的中國人的反擊,視為著手對付他個人的死敵毗癎耶·拔胡六世(Vijaya Bahu Ⅵ)的機會,乘此奪取巴特的王位。亞烈苦奈兒或許與鄭和達成協商,哄騙拔胡六世在其宮廷上接見帶禮前來的中國使臣。根據錫蘭人的記載,就在宮廷上,中國人扣拿了拔胡六世及一些他的貴族和官員。

可是,成祖釋放了國王拔胡六世,并立即將他送回錫蘭。關于這一點,中國與錫蘭方面的資料是一致的?;蛟S,成祖看出了真相,不想協助一名僭主篡廢一位正統的君主。據錫蘭人的歷史記載,當毗癎耶·拔胡六世回到錫蘭時,亞烈苦奈兒首先前來迎接,并在晚上秘密加以暗殺。毗癎耶的妻子及小孩,設法逃出巴特,瞞著亞烈苦奈兒在外躲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忠于王室的佛教僧侶,告訴亞烈苦奈兒:等到他重建王城之后,才得以被擁立即位。于是,亞烈苦奈兒著手進行重建都城。他在巴特建了許多新的建筑和公共浴池,并拓寬了王城的道路。

最后,在1415年春天,亞烈苦奈兒選定了一天作為他登基的日子。屆時,亞烈苦奈兒在人山人海的廣場前的高臺上被擁立為王,就在這非常的時刻,毗癎耶·拔胡六世16歲的兒子,奪得作為天意指定亞烈苦奈兒為王象征的御劍,刺殺了亞烈苦奈兒。王子被擁立為巴特的新王,稱為室利·不剌葛麻·拔胡六世[Sri Parakrama Bahu Ⅵ]。其他的歷史資料則說他在1412年開始統治,并說是室利·不剌葛麻·拔胡六世(而不是亞烈苦奈兒)重建了答特。

這個故事,不論是事實抑或是傳說,曾將這個島嶼偉大的君主中的一個塑造成英雄,同時表現出錫蘭人強烈的自尊心與自主性。在1284年,當忽必烈的船隊到訪斯里蘭卡(Sri Lanka)時,錫蘭人認為蒙古人是要來奪取圣物佛牙;很顯然地,他們也懷疑鄭和心里有同樣的目的。這也未嘗沒有可能。至少有一份中國的記載述及鄭和事實上帶走了珍貴的佛牙,將其安置在南京城外的靜海寺。倘若這是事實,這個故事等于補充了官方有關遠航的歷史,也可以解釋錫蘭人的“不敬”,與為什么他們“欲害鄭和”。

這一秘密,出現在《明編本大唐西域記》一書中的若干細節,述及鄭和的全體船員是多么欣喜有佛牙在船上,而且在返回中國的航程中它是如何地保護他們?!胺鹧拦獠收找?。訇霆震驚,遠見隱避。歷涉巨海,凡數十萬里,風濤不驚,如履平地。獰龍惡魚,紛出乎前,恬不為害,舟中之人,皆安穩快樂?!庇罉肪拍昶咴戮湃?,佛牙帶至京師,“皇帝并于皇城內莊嚴NB94D檀金剛寶座貯之,式修供養,利益有情,祈福民庶,做無量功德”。

關于這一重要事件的真相,可能在中國及錫蘭兩方面的記載之間。錫蘭與中國的部隊兩造,極可能在戰事上都有占上風的時刻。雖然佛牙是南京佛寺亟欲得到的一件寶物,但以鄭和給予錫蘭三大宗教的尊崇(動人地呈現在石碑上),似乎不太可能拿走它。比較有可能的是,錫蘭王被鄭和所俘時,為了怕佛牙落入篡奪者亞烈苦奈兒之手,將其一起帶到了中國。

如果毗耶·拔胡六世被俘,一起將佛牙帶到中國的話,那將有助于說服永樂皇帝:他才是錫蘭的正統君主,而且對其13個月后獲釋,也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同樣地,佛牙存在于寶船上,也會造成極大的轟動,讓人追憶、記載。于是,佛牙存在于中國這幾年當中,就像《明編本大唐西域記》所提及的那樣,成祖下令為佛牙建造了許多寶盒或精舍。但是,當毗耶·拔胡六世的兒子在巴特被擁立之后,佛牙似乎又被安全地送回到錫蘭。錫蘭人的歷史極其詳細地敘述道:室利·不剌葛麻·拔胡六世曾在巴特建造一座新的精舍,而當精舍與寶盒完成,國王特別親自將佛牙安放進去:

為圣尊的佛牙,國王發愿建一座看來令人歡喜、漂亮的三層精舍,并制造了一個鑲上九顆寶石的精致金盒,放入另一個鑲以寶石的五彩繽紛、閃閃發光的金盒里,再裝入另一個金盒中。此外,又制造了一個大而美觀的鍍上最好、最耀眼的黃金的外匣,國王乞求永生的喜悅——即使在極樂世界——之后,將佛牙放入四層的寶匣里。

由于毗耶·拔胡六世被俘,永樂皇帝宣布對錫蘭擁有宗主權,要求例行的進貢。起初,年輕的錫蘭國王表現出他不敢像亞烈苦奈兒所做的那樣,公然侮慢中國的權威,答應安排。然而,在天順三年(1459),當室利·不剌葛麻·拔胡六世成功統合整個島嶼在其統治之下、正值其權力的高峰時,他說他的王國不承認有任何主人,并將天朝的使臣送回中國,沒有任何貢品。

鄭和第三次遠航歸來是在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一撥撥帶有朝貢用意的使節團從寶船船隊到訪的國家,不斷地來到明朝的宮廷。榜葛剌國(Bengalese)的使臣在六月底抵達,緊接著在七月是古里國、柯枝國、爪哇國的國王,最后是新即位的滿剌加國國王和王后。

所有外國貴賓停留在南京期間,下榻南京城長安街西側的會同館。這個廣闊的建筑物,有400名夫役供應來賓的膳食與照料他們的生活所需,并有醫生駐館,以照顧任何可能生病的外國人。會同館來賓客房的分配,則按照到訪者的身份,茶酒肉面及其他食物的菜單,也根據地位而有不同。官方會給予所有外賓一個木片以作為辨識卡(譯按:即牙牌),當他們每一次進入或離開會同館時,牙牌上會蓋上戳記。官方也嚴格禁止貢使進入街道、跟普通人混雜或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禮部制定了繁復的流程,以處理貢使所帶來的各式貢品與貿易項目。馬兒首先接受獸醫仔細的檢查,之后填寫詳細的報告。然后,它們被排列在高級官員面前接受檢閱,再交付各御馬監夫役收領。大象則被送到特定的地方去馴養,而虎、豹、鳥、禽則關在會同館中。金、銀、寶石、珍珠及織物,則被置于使節團面前當場驗視,然后于次日送入內府。

在呈獻他們的貢品之后,外國的國王及貢使,即接受皇帝的個人禮品。之后,允許他們在會同館對外公開貿易三至五天。若干受寵幸的國家如朝鮮,則貿易的時間不受拘限。開市的告示,貼于會同館的館門。按照官方的規定,交易必須“公平”,中國商人將布拿去染,如未將布交還給貢使,將被定罪,商人將受到帶枷處分,站在會同館前一個月。官方禁止將某些中國的東西售予外國人,譬如說正史,因為這些書中含有要塞、運河、水閘及各地糧倉位置的資訊與其他真實的資料,將危及帝國的安全。而銅錢、鐵貨、兵器、工匠的精密工具、草藥,與特定供奉的地方土貢,也被禁止售予外人。若任何人與會同館的官員圖謀,收買違禁品,將被枷號一個月,再發落到帝國的“邊境”去充軍。若外人違犯規定,與潛至一般人家家中交易,雖免于受辱逮系,但他們還是必須受到從皇帝給賞之物中量予刪減的處罰。

這一年的夏天,成祖收到了所有貢使為了表達他們對明朝的敬意所呈上來的貢品,在所有禮物之中,有一件特別引人注意——那是一件精心設計的具有將小字變大這種特殊功能的東西。中國人叫這個機械裝置為“醨醩”(aidai),接近阿拉伯文字’uwaina的音,意指“眼睛”。它是原始的眼鏡,可能是單片鏡片連著一個柄,這應是中國第一次接觸到眼鏡這個東西。據說滿剌加國國王拜里迷蘇剌,獻上了十副“醨醩”給朱棣,約值千枚金幣。滿剌加的商人,無疑地是在與西方貿易時獲得了這種鏡片,而在西方,這種鏡片方才于數十年前的威尼斯及其他地方發展出來。

明初亦標志著中國制玻璃工業的開始,事實上據許多資料說:鄭和回到中國時,帶了兩名也許是來自中東的專業吹玻璃工人。

從成祖對拜里迷蘇剌本人及其家庭、大臣所表現出的慷慨,可以看出他對這件不尋常禮物的欣喜。他們獲贈大量的禮物:錦繡龍衣、麒麟衣、金鑲玉帶、鞍馬、黃金百兩、銀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銅錢二千六百貫,以及錦綺紗羅、絹、渾金花紋綺無數。拜里迷蘇刺的每一位番伴,也獲賜靴襪各一雙,絹衣一套。這遠遠超過朝廷平常賜予來訪國家領袖的恩典。

他們停留在南京的這數個月當中,外國的貢使們至少會受邀參加一次國宴,國宴通常碰巧是在一些重要的節日,如元旦或皇帝圣誕當天。其他較小的宴會,通常安排在貢使剛剛抵達中國以及當他們要離開中國(通常從廣州)之時。在所有的宴會上,各色特殊的食品,按照外國貢使的官階高低,從仆役到國家元首,分別給予一定的數量。最高階的官員給予酒、果各五品,與豆汁、炙馬肉、炙牛肉、炙乳羊肉、烙餅、蒸饅頭,以及“花茶”,一些小點心拼成花狀的拼盤。外國的衛士和仆役,則給予不摻任何餡的白饅頭。除此之外,外國貢使也可以在停留期間,前往遍及南京城的十六家“酒樓”飲食及找“官妓”娛興。這些女孩,通常在市場上以大約一只豬的價錢買到,訓練其歌、舞、演劇、說書、書藝,以取悅客人。就像日本藝妓一樣,她們也提供性方面的服務。另外,禮部也為外國貢使安排了一次又一次的特殊娛樂活動,例如賽馬球、賽馬及射箭競技。成祖在永樂十一年五月的端午節,就安排了這樣的一個場合,朝廷官員及勛戚,聚集在南京城外插滿大小旗幟的一個大校場上。箭靶(一個小圓形靶安在一只柳木上)高高地樹立在校場的盡頭,弓箭手須在百步之外拉滿弓才能射中鵠心。據奏報說:成祖的長孫第一試就正中靶心。每一輪以吹簫、打鼓為號令,比賽之后,勝者賜賞金,翰林學士即當著眾官員及外賓面前賦詩助興。

永樂十一年夏天的會同館互市,對明朝而言,有多少利潤(或者說事實上有多少豐厚的朝貢品流入),在明朝官方歷史資料中并沒有記載。但可以推知的是,在寶船船隊三次成功的遠航之后,成祖已感到帝國的財政綽綽有余,以致下令興建一座華麗的瓷塔來報答嫡母馬皇后的恩情。這一人子孝行的揮霍表現,無疑是要刻意宣示朱棣問鼎皇位的正統地位。這座塔坐落在南京城南門的正南邊。永樂十年(1412)開始建造,是一座八角形的塔,從開始到完成,共計將近20年。它被18、19世紀歐洲的造訪者目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它上下九層,通高三十三丈九尺四寸九分(240英尺有余),以上等的琉璃瓷磚建造,門、窗裝飾有上了各色釉彩的瓷人、瓷獸。每層樓的瓷磚數目都相同。寶塔越高越細,瓷磚就越做越小。塔尖鍍金的塔頂的平面,直徑有12英尺,檐角上懸掛著152個瓷制風鐸,在風中丁丁當當地響著。而塔頂本身,則包以金葉,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寶塔周邊的美麗庭園里,栽植著鄭和遠航帶回來的奇花異木。

當時,大約征調了10萬名夫役來建造整個大報恩寺的建筑群,最后除了瓷塔以外,又建造了包括20座以上的建筑物和亭臺。據報告:總共花費了250萬兩以上的銀子,并且也提用了寶船遠航的結余100余萬兩這一建筑群于咸豐六年(1856)太平天國之亂徹底被毀,在此之前的眾多歌頌瓷塔精美的詩歌中,曾有美國詩人朗費羅(Longfellow)作詩歌頌這座紀念海上中國與鄭和出使任務成功的一個色彩繽紛的紀念碑——大報恩寺瓷塔的雅致優美:

位于南京的近郊,你看

那座瓷塔,奇異而且古老,

高聳入云天

它九層彩繪的樓臺,

有著枝葉盤繞的欄桿,

和層層襯著瓷磚的塔檐,

上頭懸掛的瓷鈴無時無刻

響著輕盈柔和的樂鈴聲,

同時整座塔閃耀

多彩多姿的燁燁爛漫,完全

融入一個繽紛的彩色世界,

就像陽光照耀下花團錦簇的迷宮。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dgzy/9752.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