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稱霸海上——神獸的瑞現

歷史大觀園 格物日志 2020-06-19 12:58:03 0
?

永樂十年(1412)十二月十八日,永樂皇帝下令寶船船隊第四次遠征??偣舱偌舜?3艘,水手28560人,組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支艦隊,進行最富野心的冒險行動。先前三次的遠航已經達到目標,天朝已經重新打開與南洋各國之間的貿易,并且著手進行恢復這個地區之間的區域和諧與平靜。永樂十四年,成祖在南京靜海寺獻祭時,曾說:“海洋已征服,四隅皆平靜?!爆F在,朱棣冒險的目標朝向波斯灣,而寶船遠航的意圖也有戲劇性的轉變。寶船船隊晚期的遠征,成為明朝第三任皇帝個人的野心和自大的展現。這種以船隊出征來表現皇帝自我也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方式。

雖然朱棣在永樂十年十二月就已經下令第四次遠征,但鄭和幾乎在一年之后才準備好從南京離開,而且到了永樂十二年才終于從福建的海岸出發。計劃中的目的地比印度還遠,到達位于波斯灣入口霍爾木茲(Hormuz)的富庶阿拉伯港口,需要額外的準備與計劃。

為了此次的遠航,鄭和征召了25歲的伊斯蘭教徒通譯馬歡,他成為此次遠航的首要記錄撰述者。雖然他謙遜地自稱是“山樵”,但是這位來自杭州灣的年輕人曾經受過良好的儒家經典教育,并且熟悉阿拉伯語。他的作品中顯示出他是一個憎惡暴力與殺戮的人,也似乎有點容易受騙,很快就相信了他在陌生土地上所聽到的鬼魂、吸血鬼以及借著哭號預報兇訊的妖精這一類的故事。然而他也是一個社會風俗的敏銳觀察者,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有關印度洋盆地各式各樣的民族現實生活的一手目擊實況。

鄭和曾經長途跋涉到達華北的西安,親自延請清凈清真寺的掌教哈三擔任遠征船隊的通譯和顧問。船隊在航行中遭遇一次惡劣的暴風雨,據說哈三的禱告平息了風浪,為了報答哈三,鄭和在返航后,慷慨捐獻這座西安的清真寺,賜贈一幢有名的建筑物——崇樓。

雖然中國人早已熟知霍爾木茲的富裕,不過是什么因素點燃了成祖的興致,心血來潮要前往波斯灣,已無法確定。世上最名貴的珍珠,來自巴林島(Bahrain)外海的淺灘,由霍爾木茲港市里技術純熟的工匠串成項鏈,它也依靠周圍豐富的資源,提供外國商人金、銀、銅、鐵、朱砂和鹽。在1262年之后,霍爾木茲由波斯的伊兒汗所統治,同時也超越蘇哈爾(Suhar)以及馬斯喀特(Muscat)兩地,成為這地區最重要的商港。在13世紀的時候,阿拉伯的旅行家伊本·拔圖塔曾稱其為“擁有宏麗市集的美好城市”,還有一句波斯的諺語說:“如果世界是一枚戒指,那霍爾木茲將是戒指上的寶石?!?/p>

與富裕而有文化氣息的霍爾木茲進行貿易的前景,顯然引起朱棣的興趣。在登上天朝帝位12年之后,成祖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在國內,他正著手進行一個企圖心旺盛的計劃,準備將京師從南京遷往他的舊封地北平。帝國所有的資源都因為這個龐大的任務而動員起來,包括所費不貲的大運河整治,還有從遙遠的地方像是四川、安南等地砍伐原木,并運回這些數量龐大的木材。朱棣或許是希望取得霍爾木茲的財富,帶回異國情調的寶物,為他剛破土興建的新京師皇宮增添光彩。他給寶船船隊的官員錢幣以換取貨物。難道上天之子不可以伸手去拿世上的戒指嗎?

當鄭和在前往霍爾木茲之前,依照往例在占城國、爪哇國、蘇門答臘和馬來亞各港口、溜山國AAA:即今馬爾代夫群島,在印度西南方。、錫蘭國及印度等地停留之際,另一支寶船船隊的支隊,在太監楊敏的統領下,航向主要位于現今孟加拉共和國的榜葛剌王國。根據判斷,南洋各地之間的貿易生態在鄭和到達蘇門答臘島東北岸的蘇門答剌城邦之前,一直平靜無事。這個城邦中國人稱為“硫球”,也就是“硫磺球”,可能暗指這個城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珍貴藥材硫磺的供應地。不論如何,當地不穩定的內政問題,足以妨害天朝的威信,鄭和因此受命軍事介入以重建秩序。

這段紛擾起源于永樂五年(1407蘇門答剌國王在一場戰役中,被鄰國“花面王國”以毒箭殺死(中國人稱之為“花面王國”,可能與蘇門答臘高原臉上刺青的原住民有關),留下蘇門答剌國的王后帶著年紀太小無法報父仇的兒子。在這種情況下,王后宣布要是誰能起來對抗敵人,她就嫁給他。有一位漁夫上前領導群眾攻擊花面王國,殺了該國的統治者。王后遵守諾言嫁給了漁夫,而蘇門答剌國的百姓稱呼這位漁夫為“老王”。

然而,當年幼的王子長大以后,殺了繼父,為自己奪下蘇門答剌的王位。漁夫的弟弟蘇干剌和一群追隨者逃入山區,組織叛軍反抗王子。于是王子派遣使臣到明帝國朝廷,請求成祖承認其為合法的君主,并尋求援助對抗叛軍蘇干剌。

朱棣決定忽略含糊不清的合法性問題,而給予王子援助。當鄭和在蘇門答剌登陸后,按照往例與王子進行貿易,賜予大量的禮物。這一舉動激怒蘇干剌,他覺得受到冷落,于是率領1萬人攻擊鄭和。這剛好給了鄭和一個現成的合理解釋——自衛——來對蘇干剌發動攻擊。鄭和冷落蘇干剌可能是一種刻意的安排,引誘蘇干剌在中方還沒表露支持他國內戰的哪一邊之前主動攻擊。當蘇干剌撤退到鄰近的城鎮啞齊時,鄭和持續追捕,并且終于俘獲蘇干剌及其家人。為了保障蘇門答剌境內不再另起紛亂,蘇干剌被帶回中國。。

寶船船隊從蘇門答剌國離開蘇門答臘海岸朝西南方航行,穿越印度洋,十天后到達溜山國(馬爾代夫群島),馬歡記載中提到:溜山國境內無城郭,人民倚山“聚居”。寶船船隊謹慎地穿過八個大島之間的危險海域。這里的椰子樹分布極廣,每一個來自外國港口的航海人到這里來,都會購買一種用椰子纖維制成的繩索。溜山國島民本身則用這種椰子纖維制成的繩索捆綁船板造船。

在溜山國,鄭和及其隨行的人也采購龍涎香,這種東西和相同重量的銀等值;另外,也獲得在其他地方當做貨幣使用的小瑪瑙貝。這種纖細的貝類,合攏起來像緊握的一個小小的拳頭,在溜山國產量極其豐富,島民直接將它們像小山一般堆于岸邊。

寶船船隊并未在錫蘭或古里駐足太久,即從印度海岸出發航向遙遠的霍爾木茲。在順風的情況下,航程縮短為25天,這期間每天航行距離達到61海里。(在宣德七年,也就是公元1432年,同樣的航程,花了34天,一天才航行45海里。)在抵達霍爾木茲國時,中國人興奮的情形明白地呈現在馬歡的記錄中。他描述:當地人皆“富”,其衣冠“濟楚標致”。當地沒有窮人,因為“若有一家遭禍致貧者,眾皆贈以衣食錢本,而救濟之”。

中國人熱切地以本身的瓷器、絲綢來交換霍爾木茲的藍寶石、紅寶石、東方黃水晶、珍珠、珊瑚珠鏈、琥珀、羊毛織品及地毯。這些交易回來的物品,其中一部分,連同獅子、印度豹和阿拉伯馬,一起作為獻給成祖的貢禮,交給了天朝的特使。

鄭和可能在這里或者在古里,遇見了來自東非城邦木骨都束(Mogadishu)、卜拉哇(Brawa)譯注:卜拉哇,即今索馬里共和國之布拉瓦(Brava)。、麻林(Malindi)的商人,說服他們與鄭和一起回到中國,向成祖進貢——他們的確這么做了。

另外一方面,當鄭和在霍爾木茲國的同時,楊敏帶著榜葛剌國的新國王賽弗丁(Saifu’dDin)一起回到中國。賽弗丁(無疑是在楊敏的強迫下)為成祖帶了一件極其特殊的禮物。這件禮物是一只有長長的脖子、兩支肉角的溫馴動物長頸鹿——原本是位于現在肯尼亞的麻林統治者送給榜葛剌國國王的禮物。楊敏從未見過這種動物,誤以為是神話中的“麒麟”。在中國,麒麟與龍、鳳、龜合稱四神獸。一般相信:麒麟只有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據說麒麟身如麋鹿,尾如牛,額如狼,蹄如馬,頂有一肉角如獨角獸。另一種說法則說雄者單名為“麟”,有時候會有雙角或者三角。麒麟不食肉,走路也避免踩到任何有生命的東西,甚至包括草在內。因此,在中國成為仁德的象征,僅出現在政治清明之地與圣人誕生之時。據說當孔子的母親走在樹林之中時,踩到麒麟的腳印而因此受孕。另外一個類似的說法則是:麒麟直接出現在她前面,口中吐出一塊玉,上面刻著“水精之子孫,繼衰周而素王”??鬃拥哪赣H在麒麟消失之前,應該曾在麒麟角上系上繡紱。

楊敏知道這一祥瑞象征的出現,必定可以取悅甚至諂媚永樂皇帝。麒麟無疑是上天的旨意,用來表達成祖至高的賢德懿行。難道還有其他的解釋嗎?朝廷官員們請求成祖允準他們上表公告天下慶賀皇上。然而,成祖拒絕官員們的請求,他說:“卿等但當夙夜竭心輔治,以惠天下,天下既安,雖無麒麟,不害為治。其免賀?!?/p>

不過,在謙遜的姿態背后,成祖心里一定非常高興。翰林院書畫家沈度,受命畫下這只動物,他題了一首詩贊頌朱棣及其父皇之德。麒麟是在永樂十二年九月二十日進獻朝廷,當時的景象就如同沈度的頌詩所形容的“臣民集觀,欣喜倍萬”。

西南之諏,大海之滸,

實生麒麟,身高五丈,

麇身馬蹄,內角黦黦,

文采閃耀,紅云紫霧,

趾不踐物,游必擇土,

舒舒徐徐,動循矩度,

聆其和鳴,音協鐘呂,

仁哉茲獸,曠古一遇,

照其神靈,登于天府。

緊接著在永樂十三年(1415)的夏天,鄭和及寶船船隊返抵南京。蘇門答剌國逆黨首腦蘇干剌,于八月十二日獻給成祖,成祖下令將其處死。雖然朱棣本身就是政權的篡奪者,但他對朝貢國的亂黨絕不寬待,特別是當地的貿易因此而中斷,而他的特使遭受到敵意。中國不像一百年后的葡萄牙,借著在當地建立一系列的城堡來鏟除前進南中國海的障礙,而只是簡單安排替換那些難以對付、只愿意按自己的條件貿易的不友善國家的領袖。

中國對海外的影響力在這個時候達到巔峰,所有印度洋盆地與中國海的重要貿易港——從朝鮮和日本,貫穿馬來群島和印度,到東非海岸——至少在名義上都臣服于中國的權威之下,并承認天朝的宗主權。中國本來可以挾帶這個影響力的高峰,結合地理上的優勢,在正在成形的近代世界中,成為一個支配的強權。當歐洲才正脫離黑暗時代之際,中國以一支由巨大帆船所組成的海軍,已經準備好即將成為16世紀的殖民強權,并且隨手可得到全球的財富。麒麟的出現,確實是一個吉祥的預兆,中國稱霸的時機已經成熟,但成祖已經開始將他個人的精力及帝國的國力都放在國內的事務上。這個影響力達到頂峰的時機,持續了幾乎不到五年。

鄭和第四次遠航所帶回來的外國貢使,于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正式接受朝廷召見。麻林來的特使,帶來了另外一只長頸鹿,而這無疑地是受到鄭和的鼓勵。禮部尚書呂震再次請求成祖應允為麒麟的出現,發布表達祝賀的正式慶賀文告,朱棣再度拒絕。

成祖回應說:“往儒臣進《五經四書大全》,請上表,朕許之,以此書有益于治也。麟之有無,何所損益,其已之?!?/p>

雖然永樂皇帝再度給予一個適當、自謙的答案:儒家經典對于一個好政府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奇獸的出現。不過,朱棣還是在南京的宮門上正式接受麒麟納貢,一并進獻的有同樣也是來自麻林的天馬(斑馬)與紈牛(可能是羚羊)。眾官員與外國使節一起在皇帝面前,匍匐下拜于地。

望著當時的情景,成祖說:“此皇考(太祖)厚德所致,亦賴卿等翊贊,故遠人畢來。繼今日,益宜秉德迪朕不逮?!?/p>

絕大多數的人在此時都對上天一再嘉惠中國感到印象深刻,朱棣就在這個時候首次要求將南京遷都北平的計劃搬到朝廷正式的議題上討論。成祖任命宮廷畫家王紱配合題詩,描繪一系列的宣傳圖畫,用以頌揚北平的優點,特別強調北平位于保衛居庸關與北方邊防的戰略上的重要性。王紱利用這個時機,贊頌永樂皇帝(王紱以北極星作為暗喻)以及之前明朝先帝在擴張及統一帝國上的成就:

峰巒疊疊樹冥冥,

黛翠浮光向日橫。

高聳青霄臨北極,

遙連紫塞到東瀛。

路通絕域來番使,

天設重關壯帝京。

四海車書今混一,

好磨崖石頌皇明。

朝廷的官員們附和皇帝的意圖,很快地同意遷都這個既定的計劃。因為早在永樂元年(1403),也就是登基的次年,朱棣就已經下令將北平易名為“北京”,并在當地設立一個具備六部與軍事分支機構的過渡時期政府。在永樂元年之后的幾年之間,12萬戶的老百姓被重新安置在北京,而新都城的兵力,則由九邊及三大營派兵支援駐守。

朱棣的遷都計劃,目的不只是在為其舊封地增添光彩而已。朱棣跟他的父親都充分地體認到必須以擁有強大衛戍部隊的北邊城市,來抵擋蒙古持續入侵的威脅。然而朱棣對于興建北方新都這件事,似乎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就像寶船船隊的遠航一樣,如何實踐遷都北京的計劃,跟這位篡位的皇帝如何看待他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在規模和華麗的程度上,或者由瘋狂地追求完美這個角度去觀察,在在都反映了朱棣對于證明本身帝位的合法性那種永不滿足的需求。正如寶船船隊令國外諸王贊嘆不已,使他們充滿敬畏(或被迫)而承認明代第三任皇帝的偉大一樣,紫禁城的壯麗也是朱棣追求正統的表現,當紫禁城最后完工時,亦可謂天下無雙。紫禁城在陸上,而寶船船隊在海上,代表朱棣的權力,同時也象征他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當性來支配這個權力。寶船船隊與北京的紫禁城將會遺留下來,成為永樂皇帝在位22年永恒的遺產。

永樂十四年,大運河整治完成。在短短的5年之中,長達130多英里的運河得到疏浚,并且建了38座船閘。到此時,北方的新都城可以從南邊得到更充分的補給,工程也可以加速完成。朱棣不但指示紫禁城宮殿的施工,并在隔年親自前往北京監督這項工程。計劃中預定建造800間以上的廳堂,包括三幢主要的大殿、三座寢宮和百間以上分別作為辦公、檔案保存、藏書、工廠、匠作坊、庫房之用的房間。所有主要的建筑都井然有序排列在一條南北走向的軸線上,形成對稱的格局,反映儒家強調穩定與協調的理想原則。而紫禁城這個名字,則取自中國人所稱呼的紫微星座,因為天上的皇帝象征——北極星,就是位于紫微星座的中央。

當時朝廷登記有案的為帝國服務的專業工匠,計有62種不同的專業領域,總共232089人。除此之外,超過一百萬的工人在北京從事一般的建筑工作,而數十萬計的人口,則散在帝國的各個角落投入伐木與采石的工作。在永樂十五至十八年(1417—1420)間的施工高峰時期,估計全中國總數6000萬的人口當中,大約有五十分之一投注在紫禁城的工程上。

在正式定都北京之前這段時期,朱棣來回穿梭于兩京,在路途上耗費了相當多執政的時間。他出門總是帶著一支護衛部隊,包含騎兵1萬及步兵4萬,還有一個小型政府(稱為“行在”),成員來自各部高級官員及辦事人員。不但如此,任何可能需要的服務人員,不管是醫生、廚子,或者是更換破損封印的工匠,也都一起隨行。由于皇帝是上天與地面之間精神上的聯系,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他的行動必須小心,不能干擾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朗誦祈明代北京城平面圖

禱文,奉獻牲禮,都是為了安撫沿途的各路山神和水神。這是禮部官員們負擔沉重的時刻。

永樂十四年秋天朱棣返抵南京后,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對鄭和下了一道命令,要他護送來訪的19國貢使回國。成祖給予鄭和朝服、錦綺、紗羅,作為賞賜諸國貢使的臨別贈禮,另外還有一枚印璽,用來冊封印度西海岸的柯枝國國王。

就如中國之前以承認滿剌加國的獨立,來遏阻勢力強大的暹羅和爪哇各個王國;現在同樣也授予柯枝國相同的恩典,來防范該國主要的競爭對手——馬拉巴海岸的古里國。據說朱棣親自為冊封柯枝國的碑銘撰文,字句間顯示了他在位中期的治國理念。

他寫道:皇帝之道,與天地相聯結,包含各地所有的人民。普天之下,只有惟一的法則,所有的人都受到相同的關懷。他問:“憂戚喜樂之同情,安逸飽暖之同欲,奚有間于遐邇哉?”就像之前的父皇一樣,他想見到“遠邦異域,咸欲使之各得其所〔于天下〕!”。

接受中國的教化與融入中華帝國,柯枝國因此獲得五谷豐收與繁榮興盛的太平恩澤。于是臣服于中國的柯枝國王,也像朱棣一樣仰望著天說:

何幸中國圣人之教,沾及于我。乃數歲以來,國內豐穰,居有室廬,食飽魚鱉,衣足布帛,老者慈幼,少者敬長,熙熙然而樂,凌厲爭競之習無有也。山無猛獸,溪絕惡魚,海出奇珍,林產嘉禾,諸物繁盛,倍過尋常,暴風不興,疾雨不作,札NB928殄息,靡有害災。

永樂皇帝于是把自己當做是一位賦予生命的父親,不單對城邦小國柯枝如此,同時對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這種認知回應了中國固有的觀念。天子既為上天之子,當然也就是全天下的統治者。早在基督紀元初幾世紀,中國人已經熟知一種觀念:天下之大,盡在中國的版圖之內,沒有所謂疆界之分。(譯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保┘偃缫呀洆碛幸磺?,還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歐洲的侵略行為,超越原本為了滿足開拓東西貿易有利環境的需求,這種好戰而類似十字軍東征的殖民主義,完全和中國人理想中全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馳。因此,在朱棣的身上看不到歐洲這種觀念。歸順中國所換得的報酬是本身的繁榮;以這種方式對待未開化的民族可以逐漸提升他們對中國的忠誠度,這遠比加強駐軍的兵力要來得有效得多了。無論如何,如同洪武皇帝在明代一開始就得到的結論,試著在半個地球之外的地方維持駐軍是愚蠢的行為,因此朱棣和他的繼任者從來沒有做過這種嘗試。而歐洲各個殖民強權還要再過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結論。

離開中國海岸進行第五次遠航之前,寶船船隊在福建省的港市泉州做了停留。在這里,寶船搭載了當地制造的瓷器,以及遠自內地景德鎮官窯來的精致青花器皿。而用來海外貿易的茶葉、絲綢及布匹,也都一一上船。船隊停留的幾個月時間,鄭和住在靠近泉州南門的來遠驛賓館,由當地官員竭誠款待。士兵及水手則歇腳于停泊在外海的船舶上。

泉州就像廣州一樣,成為外船停泊的重要港口已經超過五百年以上,擁有大量的伊斯蘭教人口。資料顯示,在停留期間,鄭和曾經參拜港口附近涂門街的泉州大清真寺,以及城外兩位伊斯蘭教先知的墓冢。鄭和雖然參加佛教的宗教儀式,同時也參加航海人對于道教女神(即媽祖)所舉行的祈禱儀式,但并沒有因此就淡忘本身的伊斯蘭教信仰。他從來沒有放棄父親的信仰,甚至可能在永樂初年泉州伊斯蘭教徒的反迫害運動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鄭和曾經造訪的兩位伊斯蘭教先知的墓冢,位于長滿草的山丘頂上,現在是一個廣大的伊斯蘭教公墓中心區。墓冢由兩塊石板以及石柱所排成的半圓形結構所組成,上面注記的日期為唐朝。這兩位“先知”可能是早期停留在泉州并與當地女子結婚的阿拉伯商人。某位明朝地方官員,在這里樹立一塊石碑,紀念鄭和的造訪:

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霍爾木茲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陽歷5月30日),于此行香,望靈圣庇佑。鎮撫薄和日記立。

鄭和行香禮拜的艾蘇哈卜清真寺,是由先前留下的建筑結構所拼湊而成的。在這里,信徒們可以從一座建于8世紀的石造露臺觀察月亮的盈缺,判定伊斯蘭斯歷九月(Ramadan)的齋戒日何時開始。清真寺里有一座可容納500人的大禮拜堂,還有一座建于11世紀的相當典雅的伊斯蘭教尖塔。就在清真寺外有一個庭園,庭園的圍墻上有一塊石碑,碑上注記的日期為永樂五年六月十六日,署名永樂皇帝。內容描述伊斯蘭教的信徒“誠心好善”,“敬天事上,益效忠誠”,“良可嘉尚”。成祖下令保護所有的清真寺。另外他更進一步下令保護伊斯蘭教徒:“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伊斯蘭教徒]。敢有故違朕命,以罪罪之!”

根據地方上的回教記錄,明朝初年伊斯蘭教徒確實遭受到相當大的迫害,很多教徒因此離開中國或放棄本身的信仰。原本在元朝末年的時候,伊斯蘭教徒估計大約有4萬人住在泉州,奉祀七座清真寺。伊斯蘭教當局宣稱在明朝取得政權時,七座清真寺全數被焚毀。中國人對伊斯蘭教徒的敵意,可能與他們曾經擔任幫蒙古人收稅的角色有關。永樂皇帝的題碑意味著一個事實:時間就算到了永樂五年,反對伊斯蘭教徒的情緒仍然余波蕩漾;另外一方面,在鄭和第二次遠航期間,這一年他剛好就在泉州,雖然缺乏確切的證據,不過各種跡象顯示,他可能與成祖頒定圣旨(如果不是慫恿的話),保護當地的伊斯蘭教族群有相當的關系。而在泉州北方沿海的福州,也獲頒類似保護伊斯蘭教建筑與教徒的圣旨。

在這段期間,鄭和確實曾經造訪就在泉州北方一個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徒小村落白奇村。一般相信為了遠航所需,在這里他補充了許多舵手與海員。據說是在元朝滅亡時,有位名字叫做伊本·德廣貢(Yiben Deguang Gong)的阿拉伯商人,從泉州逃到了這個偏僻的地方,所以今日所有的村民,都是他的子孫。小村落的位置迎風,只有一些樹,難以抵抗暴風雨侵襲。鎮上的建筑物緊緊地聚集在一起,全部都是以石頭建造,并且裝飾彩色的瓷磚,與其說是中國人的村落,倒不如說更像是一個阿拉伯的村莊。在港口停泊著用來打魚的平底帆船,這些帆船大部分還是用手工器具制造;在港口附近,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小型社區聚會所。白奇村的船夫們說,鄭和在永樂十五年(1417)來這里時,曾在聚會所里與村民下象棋;其中有些船夫還記得祖先們所流傳下來的故事,就在鄭和第五次遠航的時候,據說有一艘船擱淺在爪哇外海的淺水區,就是由來自白奇村的人非常努力而且迅速激烈地以船篙將船撐離淺水。船夫們還說,當船脫困后,插了一枝篙在淺灘上,以標示這個危險的地點。關于白奇村先前的航海人,系得自1990年5月對白奇村的書記郭翔鵬所做的訪談。

這次遠征,鄭和在各個地方做了停留,包括占城國與爪哇國;蘇門答臘的三佛齊,蘇門答剌國與啞齊,馬來半島的彭亨國(Pahang)與滿剌加國,溜山國、錫蘭國,及在印度沿海的柯枝國及古里國。接著船隊越過霍爾木茲國,第一次航行到阿拉伯半島南部沿海,位于紅海入口的阿丹國(Aden)。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阿丹國是從地中海赴印度及遠東中途的大港。當時阿丹國在拉蘇里王朝(Rasulid dynasty,1229—1454)的統治之下,王朝的首都在塔伊茲(Ta'izz)。拉蘇里王朝統治整個阿拉伯半島的西南部,北方則到達麥加。依據馬歡記載:阿丹國有“馬步銳兵”七八千人(據其他記載則有兩萬人),這樣的一支軍隊對阿丹的鄰邦確實造成威脅。阿丹國國富民饒,國內的伊斯蘭教婦女均穿戴珠寶——這些珠寶包括四對鑲著寶石的金耳環、珍珠、寶石纓珞,而她們的手指及腳趾上皆戴有戒指。

鄭和受到阿丹國蘇丹熱情的款待,原因可能是阿丹國的蘇丹正在尋求盟邦,希望能夠對抗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Mameluke)蘇丹,爭奪圣城麥加和麥地那的控制權。馬歡寫道:“在王府行禮,甚恭謹感伏?!庇谑翘K丹下了一道命令,擁有“珍寶”的人,才準許與天朝的使臣貿易。中國人以金、銀、瓷器、檀香木、胡椒,來交換阿丹國的貓睛石、紅寶石、大型珍珠、幾棵超過兩英尺的珊瑚、琥珀、薔薇露。獅子、斑馬、金錢豹、鴕鳥、白鴿、長頸鹿,則是蘇丹獻給永樂皇帝的貢品。除此之外,蘇丹送給鄭和兩條珠寶鑲嵌的金帶、一頂鑲有珍珠和寶石的金帽、兩支號角,以及嵌刻在金葉上獻給天朝的一封特殊的表文。

離開阿丹國,船隊第一次航向非洲海岸,護送來自木骨都束、卜拉哇(在現在的索馬里)、麻林(在現在的肯尼亞)的使節回國。在索馬里到坦桑尼亞數千英里的海岸地帶,散布著大量的城鎮,這些城鎮分享共通的語言與文化,這種文化叫做史瓦希里文化(Swahili,來自阿拉伯語sahil,意為海岸),相對于內陸“不文明”(ushenzi)的民族,他們認為本身是“文明”(uungwana)的民族。在9世紀伊斯蘭教徒分裂之后,阿拉伯人在木骨都束、麻林、基盧瓦(Kilwa)等地安定下來,并與當地人通婚,形成史瓦希里文化。一撥撥來自印度洋海岸的移民潮,包含印度人、波斯人、印度尼西亞人,加上來自內陸的非洲民族周期性地注入這些沿海城市,形成多語言性的文化。

寶船的船隊在15世紀初航向木骨都束及蒙巴薩(Mombasa的時候,史瓦希里的城鎮,由獨立的阿拉伯領袖所統治。單桅帆船裝載當地農產品,在沿海各地來回貿易,航線可能遠及阿拉伯本土,商人們在那里可以獲得中國的瓷器、絲、大馬士革布(damasks)、地毯、珍珠、香水及玻璃珠。史瓦希里的城鎮擁有樸素的三層樓房和青草茂盛的花園。樓房是由珊瑚礁碎石及石灰泥墻所建造,而花園里種植的是柑橘類的樹木與蔬菜?;亟痰挠绊懺谶@里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當地似乎也在追求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從史瓦希里的清真寺帶有印度尼西亞色彩與怪異的柱狀墳墓可以得到證明。無論如何,中國人所遇見的這些沿海民族是極度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賈巴·拉·姆托瓦剌(Jumba La Mtwana,位于蒙巴薩北方)的清真寺有一塊墓碑,引述《古蘭經》上的一段話:

每個有生命的,都是應嘗一死的。在復生日把你們的報酬完全賜給你們。離開火獄得進天園的人確已達到目的了。今世的生活不過是騙人之物罷了。

雖然史瓦希里人覬覦中國的貨品,特別是他們用來鑲進墻上和墳墓的瓷器,但是無法確定他們當時是否展開雙手歡迎寶船船隊。跟阿拉伯的單桅帆船比起來,中國的寶船對史瓦希里人來說更令人無法抵抗,而且更令人恐懼。何況史瓦希里人有猜疑外國人的傾向,因為這些外國人還不時入侵他們的海岸。

費信曾經描述木骨都束的居民“囂頑”。在萬歷二十五年(1597),羅懋登在一本有關鄭和遠航的小說中(一般相信具有歷史的可靠性),特別記載鄭和曾經用火藥轟擊“拉撒國”的城郭(一般推測大概靠近索馬里的木骨都束),機警的木骨都束國王因此而歡迎中國人的到來。木骨都束的國王應該說過這段話:“明國帝與我國,相距有數十萬里,今日無故,加我以兵,顯系欲制服我等!”根據作者的描述,木骨都束的首領曾考慮過要攻擊鄭和,但最后還是在寶船船隊的優勢武力下臣服。

當鄭和于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十五日回到中國時,成祖厚賜所有寶船上的官員,并在八月八日于朝殿上接見前來進貢的外國特使,造成一陣轟動。朝廷官員們對于非洲貢使游行展示的珍奇動物,“莫不引領快睹,頓足駭鄂,以為希世之罕聞,中國所未見”。來自阿丹國的第二只麒麟,就像上次一樣,官員們以同樣鋪張的方式來迎接,其中包括金幼孜的一首慶賀詩:

無幽弗燭,無遠弗暨。

川匯云奔,稽首奉贄。

爰集大瑞,后先駢臻。

何以致之,惟皇之仁。

這些特使在中國停留了大約快兩年的時間,直到永樂十九年(1421)春天,朱棣終于下令應該送他們回國為止。在所有鄭和的遠航當中,神秘而又短暫的第六次航行,開始就帶有探查的色彩,主要的動機在于滿足好奇心而不是獲得實質的利益。非洲是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El Dorado)——到處充滿著稀罕珍奇的事物,神秘而又深不可測。中國幾次造訪非洲的各種記錄中,描述的是東非沿岸的干燥與土著民族的艱困,很少提到貿易。費信曾經記載:木骨都束“酷熱難耐”,因而“此地無耕土,多以漁為生。以天候酷熱,寸草不生……若周游其國,見者唯戚然之目光。地唯沙土,別無它物?!?/p>

在第六次遠航途中,船隊應該是在蘇門答臘的蘇門答剌國分道揚鑣。太監周滿(鄭和的副手之一)率領船隊的主要部分前往阿丹國及非洲,而鄭和與一支小分遣船隊應該是回到了中國。歷史記載指出,鄭和在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回到京師,然而其余的船隊則至一年以后才回國。北京城在永樂十八年正式成為國都,鄭和匆匆趕回來,可能與參加紫禁城落成典禮有關。

這個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筑群,擁有閃閃發光的金黃色琉璃瓦屋頂,從冂字形的午門開始,是一連串的開放空間和用圓柱造的宮殿。朱紅色的午門高50英尺,支撐三間雙層屋檐的長形閣樓。在這里皇帝頒布詔書與接受獻俘。穿過午門,進入一個超過7英畝的巨大中庭,皇帝就坐在奉天門(奉天承運之門)上,昭告天下有關宣戰及停戰的詔書,或是在這里慶祝春節及自己的生日。隨后在公元16世紀,增建一條人工河流(譯按:即金水河)在廣場中蜿蜒繞行,河上橫跨五座精雕細琢的大理石橋(譯按:即金水河橋,又稱玉帶橋),象征五德。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過中間那座大理石橋,在紫禁城中央的御道上行走。

永樂十九年的春節(1421年2月1日),奉天門廣場充滿數以千計的外國使節、官員和將官,他們群聚在一起祝賀皇上紫禁城完工大喜。官員們整齊一致地向成祖行三跪九叩的拜禮。接著由文武九品的百官中所推派的一位代表,向成祖進呈獻禮,祝他萬壽無疆,在位“萬歲”。慶祝這個場合的卷軸式詔書,由午門上展開,呈現在門下的人群眼前,并且謄抄復制,廣泛發布全國。在萬鐘齊鳴之下,成祖起身轉往華蓋殿,最后回到他的寢宮。紫禁城的北側,是皇帝、皇后及許多妃嬪的居家活動區域,在這里有御花園和皇家專用的道廟。越過護城河及紫禁城的高墻,有一座人造的假山(譯按:即煤山),是北京的最高點,只要皇帝愿意,他可以一覽無遺地鳥瞰自己的居所。

永樂皇帝不只對新皇宮的管理巨細靡遺,他還對藝術品有興趣,特別是瓷器跟漆器。成祖偏愛一種乳白色的瓷器,也就是后來知名的“甜白”。這種瓷器在釉料上有微小氣泡散發著光亮,帶給瓷器本身一種格外的柔美感。他在永樂四年(1406)拒絕接受外國使節進貢的玉碗時說:“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于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中亦有之,但朕自不用?!?/p>

在永樂皇帝在位期間,創造出青花瓷器豐富的色彩。部分原因在于使用一種叫做“蘇泥麻青”或“蘇剌麻青”的進口鈷礦。這種據說來自波斯卡尚(Kāshān)的原料,其中的成分鐵含量高、錳含量低,剛好和中國所產的錳含量高、鐵含量低的鈷礦相反。由于鄭和的幫助,才能取得這種珍貴的進口鈷礦,用來改良這種獨特的青花瓷,使明朝的瓷器在世上極富盛名,因此鄭和在這方面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另外一方面,梵文與海洋生物的基本圖案(魚類、海怪以及波浪)也在這個時候首次進入瓷器的造型參考圖案當中。一般認為新皇城里飛虹橋上的華麗魚雕,是用鄭和帶回來的白石所雕琢成的,而創作的靈感則來自鄭和的航行。永樂皇帝感到非常驕傲,準許“永樂”兩個字印記在官瓷上;從此以后,瓷器不再使用出產地,而是用年號來鑒別。

朱棣也很欣賞精致的漆器。當日本的使節將中國浙江嘉興的雕漆大師張成、楊茂所制作的一些漆器進獻給成祖時,皇帝馬上派遣宦官去找尋他們。不幸的是這兩人都已經去世,不過朱棣命令張成的兒子張德剛加入皇家作坊(譯按:即內府果園廠),因此張德剛與另一位嘉興的師傅包良,可以在中國歷史上對若干最精致的漆器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錯綜復雜的花狀設計,由于細部精巧之至,單用肉眼幾乎無法端視。舉例來說,如果仔細檢視一個上面密布罌粟花的盒蓋,會發現每一朵花的中心,都呈現出彼此不同的圖案。

祥瑞的麒麟所組成的游行隊伍,一只接著一只出現在新完成的紫禁城城門之前。成祖的仁德已經被天下所承認,無窮無盡的太平盛世似乎就在永樂十九年的春天到來。明朝出外遠航,然后接受外國使節朝貢的運作模式,也將永無止境地循環下去。從此宇宙的運行井然有序。真的是這樣嗎?

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一場毀滅性的大火席卷了整座紫禁城。嬌生慣養的麒麟,在御獸園的地上,茫然不知所措地仰望著滾滾翻騰的黑煙。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dgzy/9750.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