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家文化 > 格物日志

稱霸海上——紫禁城大火

歷史大觀園 格物日志 2020-06-19 12:57:58 0
?

當宇宙一片祥和、土地肥沃、收成豐碩而海中魚產富足、森林又多出良材之際,太平與安康降臨每一家庭。同時,疾病、兵禍、狂風暴雨、災變等各樣惡事不生?;实郏ㄌ熳樱┑娜实乱沧匀煌昝罒o缺。

一俟天道失調,水澇、饑饉侵襲大地,鼠疫、時疫大行,諸般不幸猶如風暴籠罩全民,天子仁德必遭懷疑。天子原是天地及神人之間的協調者,災變疾疫叢生之際,其所作所為宜加檢討。

誠如至圣先師孔子所言:“獲罪于天,無所禱也?!?/p>

紫禁城營建完成后的數個月間,本是成祖最高興的時光。然而,煩憂猶如遭到感染的傷口,不斷擴大。

首先是朱棣的寵妃,來自蘇州的王貴妃過世。洪武九年(1376),于父皇主婚下,朱棣與徐達(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之女聯姻,借以強化兩家的關系。當時朱棣16歲,而未來的皇后年僅14歲,據多方說法:兩人為相親相愛的伴侶,育有三子四女。徐皇后死于永樂五年(1407),她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曾強化在朝儒生的力量,此舉于其太子嗣位后發生重大影響。在她死后,朱棣沒有再立其他的人當皇后,但他跟王貴妃極其親密,王貴妃成為宮闈的監護者。朱棣年歲漸高,病痛纏身且脾氣暴戾,朝廷成員莫不心懷恐懼。王貴妃每能化解雙方的閑隙。據說,在王貴妃死后,朱棣暴戾的脾氣轉為殘酷,大量的宮人,只要稍為引起成祖的不悅,就立即被處死。

在永樂十九年()春,兩位宮人與某宦官關系曖昧。雖然此非什么稀罕的事件,然而基于若干理由,一說這兩名宮人之間也有曖昧關系,她們一起自殺了。成祖得知她們的死訊,大發雷霆,因為其中之一原是他的寵妾。成祖即刻下令刑訊。宮中仆役誣告死去的宮人,指死者曾密謀弒君。調查終結時,這項誣告的叛逆大罪牽涉宮人、宦官為數多達2800人。據說成祖本人曾親手處決其中的若干人,但是為數多少不詳。若干宮人于處刑前,當面大罵皇帝:

“你自己陽痿,所以我們才找年輕的宦宮,這有什么罪過?”

同年春天,60歲的成祖還有一件倒霉的意外之災。即在成祖與帖木兒國特使一起在京師郊外狩獵之時,從馬上摔下來受了傷,而這匹馬正是帖木兒國王沙哈魯送給他的貢禮。朱棣大怒,貢使竟敢送一匹如此難以駕馭的馬給他,下令官員將貢使銬起來,送往東北邊塞充軍,官員們則耐心地進諫成祖。所幸成祖第二天于帳中接見發抖的貢使時,心情甚好。當時貢使皆伏趴在地,不敢說話。雖然因為倒霉墜馬而疼痛,成祖仍然邀請貢使與他一起騎馬同行,并提到了貢馬的要件。

他說:“既欲兩國聯好,擇馬或他貴物而獻于帝王,須擇最佳者?!彼椊鸺t緞披風,長長的胡須放在黑緞囊里?!白蛉针匏藸柕人I之馬,不意馬已過老,竟將朕顛仆于地。朕手受傷,變青黑色,敷金甚多,痛始稍減也?!?/p>

“此馬乃昔日帖木爾之馬?!笔钩嫉氖最I沙的火者(Shadi Khwaja)說?!啊财渥印成彻斖醌I陛下以此馬,欲表示其最敬之意也。王謂貴國必以此馬為馬中之寶也?!毕氲竭@匹不易駕馭的馬乃是16年前對手帖木爾的坐騎,成祖突然轉怒為喜。非但沒有罪處貢使,反而賜以大量的賞賜品。波斯方面資料的記載則有所不同,按照史家哈菲茲·阿不魯(HāfiziAbrū)于1423年寫的編年史《歷史精華》(Zubdatu't Tawarikh)中的波斯資料聲稱,事實上是因中國官員勸阻,成祖始寬大為懷。

“貢使……絕不可罪責!”官員向皇帝提出告諫,“他們的君主進獻好馬或壞馬,貢使無選擇余地。而且,即使陛下把貢使碎尸萬段,卻無害于他們的君主。但另一方面,皇上的惡名卻會在這里傳開。全世界的人會說中國皇帝違背了所有慣例,把離家多年的使臣拘禁起來,并且罪懲他們?!?/p>

永樂十九年五月九日,狩獵意外之后未久,又有一個征兆顯示上天對朱棣業已動怒,這是一個他不得不理會的征兆。

仲春一次暴風雨,閃電擊中了新近完成的紫禁城的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大火在高大的朱紅圓柱上迅速地延燒,精致雕琢、彩繪的藻井與支撐的斗拱皆付之一炬。拔起地面百英尺、沉重的金黃色琉璃屋頂,亦為之崩坍。無數的絲幕、帷幔及皇帝的木雕龍椅,同時也迅即化為一片灰燼。朝廷官員楊榮與數名宮闕衛士,勇敢地沖入烈焰中的建筑物,著手搶救一些文件,把它們堆在東華門外。

據一位目擊這場火災的波斯貢使的描述,當時火焰照耀,看起來直如“十萬火把”。這份記錄,也收入哈菲茲·阿不魯的編年史《歷史精華》中,他記道:這場火災,迅速地延燒至妃嬪的住宅與朝中的衙門以及寶庫,總計燒毀了“250間的房子”,并燒死了“很多男人跟女人”。大火無法控制,終夜肆虐,直至第二天下午才撲滅。

灰燼方才冷卻,謠言即傳遍紫禁城,說這場火災早已有人推算出來。漏刻博士胡,已預言大殿將毀,且具體算出精確時刻。胡告知成祖,成祖反而為此不祥的預言勃然大怒,將其囚禁起來,并說:若屆時沒事,必將其于算定火災發生的確切時辰處以死刑。根據宮中傳說,時間一到,可憐的胡即服毒而亡,一小時之后,閃電果然擊中了大殿。

朱棣為這場大火所震驚,立即至宮里的寺廟祈禱。他向上蒼報告:“天帝怒我,故此焚我宮室;雖則我未作惡事:既未不孝父母,又未橫施暴虐!”

成祖并廣開言路,請官員直諫他的缺點。就如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p>

為了表示誠心,朱棣又下了另一道詔旨:

朕心惶懼,莫知所措,意者于敬天事神之禮,有所殆歟?或法祖有戾,而政務有乖歟?或小人在位,賢人隱遁,而善惡不分歟?或刑獄冤,濫及無辜,而曲直不辨歟?或讒慝交作,諂諛并進,而忠言不入歟?或橫征暴斂,剝削掊克,而殃及田里歟?或賞罰不當,蠹財妄費,而國用無度歟?或租稅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歟?或軍旅未息,征調無方,而饋餉空乏歟?或工作過度,征需繁數,而民力凋敝歟?或奸人附勢,群吏弄法,抑有司茸、疲軟、貪殘、恣縱,而致是(火災)歟?下厲于民,上違于天,朕之冥昧未究所由,爾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戚是同,朕所行果有不當,宜條陳無隱,庶圖悛改,以回天意。

朱棣命令暫停鑄造銅錢并買辦生銅、生絲及西北的馬匹,以蘇“民困”,“官府不急之物,暫行停止”。他豁免昔年被災地區的一應稅糧,并暫停寶船船隊的遠航,往諸番國的寶船修造工作亦隨之停頓。

雖然朱棣在圣旨中不談遷都之事,但官員們抓住這個機會陳述他們對遷都北京的關切,感覺遷都對百姓而言代價太大、負擔太重。朝廷的國庫現在已幾乎空虛。國庫空虛并非僅僅由于皇帝擴張性的外交政策,而是益以山東、湖廣的饑荒與福建的瘟疫為由,后兩者曾奪去了25.3萬人的生命。某些地方,老百姓被迫吃野菜茍活,然而還是有許多人死于饑饉。不僅地方上壯丁難尋,同時死亡的百姓亦多未及葬殮,尸骸盈路盈野。

代價不貲的安南叛亂,更對帝國財政困難造成雪上加霜。這場叛亂肇因于興造紫禁城,官方需索原木無度,以致黎利所領導的叛眾,雖在永樂十七、十八年敗于朝廷部隊之手,但安南人仍繼續在鄉間進行游擊戰,耗費了明朝無數的士卒與財力。

求直言詔甫下,一時批評成祖政策的言論,毫無顧忌地涌現了。然而,求直言的時間是短暫的。來自江西古老家族的翰林院官員李時勉,告訴成祖:北京根本不是接見諸番國貢使的適當地點。

直至有一天,成祖按捺不住在朝殿之上對大臣們怒吼:“訕謗之徒!”大臣立即靜了下來。那些曾批評遷都的官員,一個一個或流放或下獄。成祖發現有一位年輕的主事蕭儀言論尤其激烈,于是將他處死。戶部尚書夏原吉,因成祖的舉動而憂心不已,于是邁步向前,為這場大火承擔責任。

他說:“彼應詔無罪,惟臣等備員大臣,不能協贊大計,罪在臣等?!?/p>

危機逐漸過去,凡有關這場大火與興建新都負擔的議論,也隨之停止。至于重建焚毀殿堂的努力,則直到15世紀中葉才告開平,朱棣派遣兩萬兵力,前往攻擊兀良哈蒙古部落。

太監沐敬見到如此盲目的遠征,力勸朱棣班師回北京。朱棣予以嘲諷,并羞辱他,叫他:“反蠻!”太監仍然極力勸阻。他說:“固不知誰為反蠻也!”盛怒的朱棣,下令將其就地正法,但這個太監毫無懼色。朱棣反而為之動容。

他說:“我家養人,若皆得此人,豈不誠有益哉!”

雖然兀良哈蒙古曾在朱棣追逐君權期間,站在朱棣一邊,與他共同作戰,但如今卻反過來協助阿魯臺。明朝的軍隊輕易地擊敗兀良哈蒙古,但阿魯臺逃到外蒙古。朱棣決定放棄追逐阿魯臺,最后回到了北京。

然而第二年,即永樂二十一年,成祖為了追逐阿魯臺,又再度返回滿是風塵的路上,前進蒙古。這次,雖然朱棣得知韃靼已被瓦剌及東蒙古部族擊敗,但他的軍隊卻連敵人的蹤影都不曾見著。永樂二十二年夏天,老邁且同時又是疾病纏身的成祖,再度堅持搜尋敵人的蹤跡,但仍然徒勞無功。

朱棣身體不佳,已有若干時日。即使在年輕的時候,就曾為寄生蟲病所苦;而在永樂十二年征伐蒙古之后,他被一種叫風濕的病所折磨。若干歷史記載稱:成祖還患有局部麻痹,并拿道士給的金丹,參以作為興奮劑的砷,加少量燒酒服用。因此,在他晚年,因砷中毒而慢慢趨向死亡。然而,其他的資料又宣稱朱棣藐視民間療法,說人若能“清心寡欲”,則自然可以避免疾病。據說在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曾有好心的道士要給他一服藥,他說:“秦皇、漢武為方士所欺,乃又欲欺朕?”

就在折返北京行軍兩月之后,成祖于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病逝”于一個叫榆木川的地方,享年64歲??赡苁浅姓J夏原吉這位戶部尚書于其新近的若干愚蠢征伐所持的反對立場是正確的,他在病榻上說:“夏原吉愛我!”

內蒙古北部的炎熱曠野上,錫制的炊具被拿來熔化,制成錫棺,放置成祖的尸體,運回北京。高層的官員與太監,對于成祖的死訊秘而不宣,直到隊伍確實到了北京。成祖的尸體,移到一具楠木做的長棺木之中,并放置在紫禁城內百日。在這段服喪期間,禁止奏樂及所有宗教儀式,婚禮也遭禁止。寺廟鳴鐘三萬下。成祖陵寢的位址,早在永樂九年之前就已選定,位于北京西北方20英里的天壽山山腳下。徐皇后就葬在這里。就像朱元璋在南京的陵墓一樣,墓冢位于一山一水之間,以防止靈魂游蕩。之后,明代的13位皇帝均葬在這平緩的草原與海拔不高的丘陵地上,可以比美埃及的國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

當朱棣出殯的日子到來時,皇帝的尸體自午門抬出。新皇帝立于午門后方紫禁城的宮墻內。由萬名軍人與文官組成的隊伍,在朱棣的勛臣引領下,以曲折的方式緩緩步行,走出北京城的西門,然后北向前往陵寢(譯按:即長陵),以便搞亂據稱只走直線的惡靈。這樣的緩步要走上兩天。同一墓穴中葬了朱棣的16位妃嬪,她們或被縊死,或被迫自殺,跟他一起葬在玄宮(地宮),這座地宮是由四座位于地下80英尺深的墓室所組成的建筑群體。古時各朝代遇有這樣的日子,牲畜也會被活活殺死,與皇帝一起埋葬;但在15世紀時,則是將牲畜去皮、烹煮過后,呈獻給祖宗作為食物之后才埋葬。棺槨中,皇帝的衣服、飾物、器皿及日常生活喜歡的東西,被審慎地鋪在尸體周圍。在地下墓室上面的地表,是一座宏偉的明樓與三座中庭連接成的享殿,此后每年兩次,就在皇帝靈位面前舉行儀式。而為了來生,永樂皇帝的陵墓,由一英里長的文官石雕像、武士石雕像、石獸雕像護衛著,每一尊石雕都是用個別的大花崗石雕成。臉龐莊嚴的朝廷文官雕像,穿著長長的官袍,戴著代表他官職的方帽,拿著代表品級的笏板,等待皇帝下達另一道訓示。

當他的主子及朋友——成祖駕崩之時,他并不在中國。雖然成祖的圣旨中明令禁止遠航,但成祖卻派遣鄭和與一些小侍者前往蘇門答臘島的三佛齊,平息繼承王位的爭執。此趟行程并未算在鄭和所指揮的七次遠航里。鄭和并未自三佛齊繼續遠航,當他返抵國門時,朱棣那位愛好學問、46六歲的太子朱高熾,已經登基了。

照理講,父子應該不會有太大不同。但朱高熾是一肥胖、不好動的孩子,欠缺他父親的活力。朱高熾也對當軍人或打仗沒什么興趣。有一回,當他還是一個小孩,就在他祖父(太祖)還在世時,高熾曾與其他親王一起被叫去校閱部隊。但僅僅一下子,這孩子就一個人回到宮中,說他好冷,真的寧可吃他的早膳。

當朱棣在外討伐蒙古或在北京興建新都之際,高熾就留在南京學習政務,并受到其博學的母親徐皇后的影響。徐皇后曾監修一套模范婦女的傳記匯編《古今列女傳》,而她個人則編了一本輯錄儒家、佛家嘉言、故事的通俗書籍,題為《勸善書》。她曾為翰林院(士大夫的菁英機構)成員及家眷舉辦了一次由她主講的演講,借以提升翰林院在朝廷中的權力與聲望。而與此同時,成祖則與陪他一起征討、強壯又矯健的次子朱高煦愈來愈接近。有一段時間,朱棣曾考慮過要指定次子來繼承皇位,然而可能是因為高熾證明了本身具有練達的治國長才,所以成祖不曾改立儲君。

朱高熾即位之后,立即釋放所有因觸怒他父親而被囚禁的官員,夏原吉與楊溥均在其中。圍繞在他身邊的是一群傳統的儒生,包含東宮時的老師騫義,他曾強調仁政的重要性;而另一位老師楊榮,則主張抑制宦官的權力并自安南撤軍。所有的論點,都是要撙節開支、注意“國本”,也就是說,農業才是國政的基礎。耗費不貲的軍事征討與興建新都的巨額支出,在他們看來,是損傷國本的,必須盡快更張。從實際的立場出發,這些官員維護太湖地區富庶地主的利益,帝國的田賦總額之中,這些太湖周邊地主所繳納的額度,自來極不公平。

夏原吉重掌戶部尚書一職,且提出更進一步的保守財政政策,以控制飛漲的通貨膨脹。他勸新皇帝不要挖金銀礦,不要買寶石、香料、調味料及其他奢侈品,也不要繼續寶船船隊的遠航。

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七日這天,朱高熾正式登上皇帝的寶座,頒下了他的第一道圣旨,當中反映了他的東宮教師及僚佐的思想:

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倉等處安泊者,俱回南京。將帶去貨物,仍于內府該庫交收。諸番國有進貢使臣當回去者,只量撥人、船護送其去。但系所差內外官員,即便回京。民梢人等,各放寧家。

同時,“各處修造往諸番海船,悉皆停止。其各處采辦鐵梨木,只照依洪武年間例采辦,余悉停罷。但是買辦下番一應物件,并鑄造銅錢,買辦麝香、生銅、荒絲等物,除見買在官者,即于所在官司庫交收。其未起運者,悉皆停止。各處買辦諸色NBB27絲、紗羅、段匹、寶石等項,及一應物料、顏料等,并蘇、杭等處續造段匹,抄造紙札,燒造瓷器,采辦黎木板,及造諸品海味、果子等項,悉皆停罷。其差去人員,即便回京”。

儒家治術實質的運作原則,系基于陸地是帝國的太平基石。帝國的防衛,有賴于境內的長城,而不是大海。而且,孔子不是曾說過,百姓的安康較國家的利益重要嗎?哪里有饑荒,國家就應在哪里賑糧。而且,向子民需索金銀、寶石和其他寶物,對嗎?

朱高熾真正是關心減輕百姓重賦之事,有一次,當其被一名持有異議的官員阻撓時,他說:“救民之窮,當如救焚溺,不可遲疑!”

由于仁宗大半的生命歲月都在南京,他計劃將京師遷回南京,并將北京改為“行在”,雖然此舉僅止于名義而非實質(最后,英宗在正統六年,即1441年,取消了這一更張,北京再度正式成為明朝的京城)。仁宗解除鄭和寶船船隊總兵的職務,讓他在南京擔任守備。該職是一個重要的職缺,也為太監在其他諸省領兵鎮守開了先例。仁宗的大臣曾主張抑制宦官的權力,他為何會讓鄭和擔任這個關鍵性的職位,令人費解。

事實上,鄭和曾在南京住了許多年,監督寶船的建造工作。在南京城靠南邊接近大清真寺的地方,他蓋了一座大院和庭園。當時,南京的回教人口,估計有10萬人。據說,鄭和的宅第擁有72間房子,正門碩大,關門聲足以讓整座宅院產生共鳴。他在龍江船場周圍及城墻外也擁有土地,后來將這些土地贈予過繼的侄子鄭灝招。這孩子無法承襲鄭和的官品,但繼承了這片土地,乃使他及他的子孫擁有相當財產可以自給自足。自三佛齊回來后,鄭和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監督報恩寺建筑群的完工,并整修新皇帝所要居住的皇宮。

所有事物,都從朱棣在位時的極度進取,擺蕩到另一頭去。然而,即位剛滿九個月,仁宗駕崩了,把皇位留給了他的太子來繼承。朱高熾的暴斃,引發若干猜測,認為他是被毒死的。但宮里的雷太監說:死因是“陰陽”失調,可能是心臟衰竭。事實上,仁宗身體本有病痛。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臨終的那天,高熾說:希望簡單的埋葬就好了。

他說:“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于民,不忍復有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p>

位于天壽山的仁宗陵墓(譯按:即獻陵),僅三個月即完工,與他父皇的陵墓相較,顯然簡樸了許多。

朱高熾死得太早,在明代宮廷遺下兩個強勁的集團,為權力而爭斗不已。朱棣極為信任的宦官集團在宮內、宮外都掌握重要的職位,力圖恢復貿易及寶船的遠航,俾能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至于當時朱高熾才剛剛授命的儒家官僚,他們意圖以保守、傳統的方法,為皇帝重建穩定的財政;很明顯的,他們的政策,并未包括老百姓的重稅與危險的海上冒險。新的皇帝到底會聽誰的呢?

免責聲明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于網絡或者相關專家觀點,本站發表僅供歷史愛好者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地址:/bjwh/dgzy/9749.html

  • 手機訪問

站點聲明:

歷史學習筆記,本站內容整理自網絡,原作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

Copyright ? http://www.bc6j2.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粵ICP備20055648號 網站地圖

999zyz资源站